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任树森 李英姿)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耕地景观的文化功能挖掘与农文旅品牌培育的联动发展,正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路径。为探索山东耕地资源在景观营造、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中的创新模式,2025年7月,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耕旅兴农”社会实践队赴临沂市蒙阴县开展实地考察,系统调研当地耕地景观文化功能开发现状、农文旅品牌培育成效及二者联动产生的综合效益,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乡村产业升级提供实践参考。
调研准备,政策学习与方案制定
在组织准备上,“耕旅兴农”社会实践队开展了调研工作分配的线下会议。会议中队长制定了详细的调研方案,提出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案例分析等调研方法,并且对活动相关内容进行充分解释,鼓励队员献策献计。会议结束后队员分别在相关地区进行调研活动。
图为耕旅兴农社会实践队动员会 李英姿 供图
耕景相融,唤醒崮乡土地记忆
实践队员首先对蒙阴县耕地景观进行全域勘察,通过村委座谈、走访老农户、考察农耕博物馆等方式,梳理出当地“崮群地貌+农耕遗产”的独特资源脉络。在岱崮镇的崮间梯田,层层叠叠的田垄沿山体铺展,保留着明清时期开垦的石堰结构,既具备水土保持的生态功能,又形成“崮顶松涛、梯田间桃”的独特景观。当地农户介绍,这些梯田不仅是粮食与蜜桃的生产地,更承载着“开山造田”的沂蒙奋斗精神,是活态的农耕文化遗产。
图为实践队员发放调查问卷 李英姿 供图
品牌赋能,构建三产融合生态
实践队员重点调研了蒙阴县农文旅品牌“蒙阴蜜桃”的培育路径。在县农业合作社的统筹下,当地以71万亩蜜桃基地为核心,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强化了“蒙阴蜜桃”的品质辨识度。在品牌效应带动下,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村内建成蜜桃文创工坊,开发蜜桃果酱、桃木雕艺等20余种衍生品;推出“崮顶研学+桃园劳作+民宿体验”的三日游线路,周末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次。“以前桃子摘了就卖,现在游客来摘桃、住民宿、买文创,一亩地的收益能翻两番。”合作社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品牌赋能的实效。实践队员还了解到,当地正对接“黄河生态旅游带”推广平台,让“蒙阴蜜桃”品牌走出山东、辐射沿黄地区。
图为实践队员与家乡志愿者合照 李英姿 供图 协同发展,绘就乡村振兴图景 耕地景观文化开发与品牌培育的联动,为蒙阴县带来显著的综合效益。实践队问卷调查显示,参与农文旅产业的农户年均增收超3万元,较传统种植模式提升40%;全县新增民宿、餐饮等经营主体230余家,吸引近千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生态效益同样突出:为保障“蒙阴蜜桃”的品质,当地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五年提升1.8个百分点,生态系统更趋稳定。文化层面,“蜜桃栽培技艺”入选市级非遗,“崮乡农耕节”成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活动,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参与感显著增强。 这种“耕地保护—文化挖掘—品牌增值—反哺保护”的闭环,正是对黄河流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通过此次实践调研,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耕地的价值不仅在“产粮”,更在“产景”“产文化”。蒙阴县通过耕旅融合激活耕地多维价值的实践,为黄河流域乡村振兴提供了“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有益借鉴。未来,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扩大,这片崮乡沃土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图为耕旅兴农社会实践队合照 李英姿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树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