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航天共绘梦,暑期课堂育童心——“诗韵探寻,雅句传薪”实践团队社区服务

发布时间:2025-08-07 10: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冯梓铭   阅读 2.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7日(通讯员冯梓铭 刘宇祥)7月10日9时,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实践团队在宿迁市沭阳县城南社区活动室开展诗词航天主题活动,通过诗词解析与航天模型制作提升儿童科学文化素养。团队成员们以诗词启思维、借星图谈航天,为当地小学生们搭建起一座通往诗与科学的桥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航天精神的双重魅力。


航天探秘:童真与诗意的碰撞

清晨,实践队员们早早来到活动室,将长桌布置成一个微型的“航天展览馆”:中央摆放着精致的“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模型,四周陈列着孩子们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各式火箭、卫星手工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精致的“玉兔号“月球车模型,银白色的车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在PPT切换到李贺《梦天》中“玉轮轧露湿团光”的诗句时,实践队员特意将“玉兔号”在月面工作的实拍照片与之并列展示。孩子们立刻被月球车在灰色月壤上留下的蜿蜒车辙吸引住了。

“你们看,这车辙多像诗中说的‘玉轮轧露’啊!”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第一个发现这个奇妙的联系。她的话像打开了想象的闸门,孩子们顿时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这个轮子是在月亮上赶路吧?”“它会不会闻到《十五夜望月》里说的桂花香?”“嫦娥姐姐是不是正在月宫里看着它呢?”充满童趣的对话让在场的实践队员都忍俊不禁。

图为授课团队成员与学生共同开展“星图认知”环节 曹诗苒供图


践:童心与意的
在随后的“太空传声筒”制作环节中,孩子们两人一组,用纸杯和棉线制作简易的“地月通讯系统”。当第一组成功测试传声效果时,整个教室都沸腾了。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自发地将古诗词融入这个科学游戏中。
为调动孩子们的参与感,团队设置了“诗句猜动作”环节:一名学生在讲台前举臂轻掠、模拟“摘星辰”的动作,另一人则模仿“不敢高声语”的神情动作,引得教室笑声不断。这些设计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更让他们在肢体表达中将古诗意境具象化。

随后,队员鼓励孩子们化身“小李白”为插图添景。一位小朋友在诗中“危楼百尺”插画上画上推进器,说“这样才能直达星辰”;还有学生给画面中的塔吊加上了“小飞船”,意图“接天上人”。这类童趣表达不仅体现出孩子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想象,更体现出实践活动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


图为实践课堂互动现场,孩子们用动作演绎诗句含义 曹诗苒图

课堂最后一项为“传声筒对话”活动。孩子们利用纸杯与棉线制作简易传声器,在低声传递诗句的同时进行“角色扮演”。“嫦娥姐姐,你收到我对月亮的思念了吗?”“收到啦!”孩子们童真稚嫩的话语在活动室中回荡。


梦想:传统代的交

在“星际信“环节中,学生们围坐桌前写信给“玉兔号”:有的抄写“小时不识月”的诗句,表达对古人浪漫情怀的理解;有的画出桂花、火箭、月轮,表达对星空的向往。最后,这些信被折成纸飞机从窗前放飞,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着送出心中梦想,那一刻,传统与现代、童心与宇宙仿佛在空中交汇。
本次暑期课堂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接受了诗词熏陶,也激发了他们对现代科学的好奇心。诗词与航天的融合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将静态的古诗转化为富有张力的现场体验。团队负责人表示:“孩子们的创意就像夜空中不断绽放的星光,我们只做了点亮他们的第一盏灯。”


通过此次实践,“诗韵探行,雅句传薪”团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巧妙融合,不仅拓展了乡村学生的认知视野,也让诗意教育真正走入生活、植根童心,在新时代背景下谱写出育人与文化双赢的崭新篇章。(记者 曹诗苒 通讯员 刘宇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梓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