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古韵,“鱼”跃童心
一尾尾灵动的鲤鱼,在匠人手中诞生,在孩童手中起舞,它承载着平海古镇数百年的文化记忆。惠东“鲤”想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惠东县平海镇,围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海“舞鲤鱼”,开启了一场探寻文化根脉、感悟传承力量的深度之旅。从耄耋匠人的坚守到稚嫩童声的演绎,队员们触摸到了“非遗”跳动的文化脉搏。
01匠心·守艺
彭卫清与平海“舞鲤鱼”的传承密码
溯源 · 北极剧台访匠心
彭卫清师傅的传承故事
清风微拂,团队来到了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北极剧台。在这里,团队有幸采访了平海“舞鲤鱼”的重要传承人——彭卫清师傅。彭师傅精神矍铄,谈起“舞鲤鱼”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动作内涵如数家珍。
他深情地讲述了这项技艺如何从老一辈手中传承下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与变迁,言语中饱含着对这门艺术的深厚感情与沉甸甸的责任感。
听着彭师傅讲述那些过去的故事,看着他眼中闪烁的光芒,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承”二字的分量,以及一位老艺人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守护。
匠心 · 木屑纷飞塑“精灵”
探秘“舞鲤鱼”道具诞生记
要舞好鲤鱼,离不开精良的道具。团队再次造访了彭卫清师傅的木匠铺。小小的作坊里,木香弥漫,工具琳琅。彭师傅现场为队员们展示了舞鲤鱼道具的精湛制作工艺。从选料、开料、雕刻鱼身鳞片,到组装骨架、裱糊彩绘,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
看着一条条普通的竹篾在彭师傅的巧手下逐渐“活”起来,变成栩栩如生、色彩斑斓的“水中精灵”,队员们无不惊叹于传统工艺的精妙绝伦。这不仅是道具的制作,更是一个将文化之魂注入有形载体的过程。
02活力·童趣
幼儿园里的传承新生力量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未来。团队走进了充满欢声笑语的惠东县平海镇阳光明媚幼儿园,眼前的一幕令人欣喜:一群稚气未脱的小朋友,手持小巧精致的“舞鲤鱼”道具,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模有样地模仿着“舞鲤鱼”的动作。
虽然步伐尚显稚嫩,动作也充满童趣,但他们专注的眼神、欢快的笑容,以及那份认真的劲儿,仿佛让队员们看到了平海“舞鲤鱼”灵动跳跃的未来。孩子们的表演,是文化种子在新生代心中悄然萌芽的最好证明,也让队员们对这项“非遗”的延续充满了希望。
03凝练 · 升华
总结提升悟真谛,活动后期总结
沉淀 · 活动总结复全盘
包国滔老师的点睛之笔
活动的尾声,指导老师包国滔老师与全体队员围坐一堂,进行了深刻的活动总结。包老师引导队员们回顾了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帮助队员们梳理了平海“舞鲤鱼”的文化价值、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他强调,“非遗”保护不仅仅是记录和展示,更重要的是理解其文化内涵,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活态传承”。
包老师鼓励大家将这次实践的感悟转化为对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并思考作为青年学子,如何在未来为像平海“舞鲤鱼”这样的“非遗”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场总结,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团队实践的意义与未来的方向。
复盘 · 成长小组会议
沉淀思考再出发
随后,团队召开了严谨的复盘会议。队员们踊跃发言,分享各自的见闻、感悟与思考,梳理活动中的亮点与不足,并就如何将此次实践的成果转化为更有效的宣传推广方案、后续可能的合作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思维的碰撞,为团队未来的行动指明了更清晰的方向。
尾声
寻访彭卫清师傅的匠心坚守,聆听幼儿园里的稚嫩童声,触摸木匠铺中的指尖温度,惠东“鲤”想队的平海“舞鲤鱼”之旅,是一次对文化根脉的深情触摸,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自信实践课。团队不仅记录了技艺,更感受到了那份融入血脉的文化认同与传承责任。
“非遗”不“遗”,在于守护,更在于创新与传播。惠东“鲤”想队将以此次“双百行动”为起点,持续关注平海“舞鲤鱼”的发展,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努力成为这项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桥梁和助力者。让承载着吉祥与欢乐的“舞鲤鱼”,永远在平海、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灵动跃升!
撰文 | 陈冬琪、吴敏荧
图片 | 侯埌焜
一审 | 施汶哲
二审 | 彭朝霞
三审 | 包国滔、穆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施汶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