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焕新颜瓯江帆船文化奏响“交旅融合”新乐章

发布时间:2025-08-07 12:2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颖馨 梁辰美景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5日至9日,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赴丽水科技赋能交通助力就业实习暑期就业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浙江丽水,沿着瓯江两岸,从“交旅融合+科技赋能”角度探访帆船非遗文化与船帮历史脉络,推动交通和旅游融合,助力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和交通行业转型升级。从走访船帮文化展示馆到对话国遗传承人,从触摸传统造船技艺到探索现代转型路径,实践团深刻感受到这条“八百里瓯江”上,帆船文化正从历史深处驶来,在科技与文旅的碰撞中酝酿着新的生机。

图为团队成员在瓯江船帮文化展示馆合照。宋明蔚摄

千帆过尽:古航道承载的文化厚土

瓯江,这条蜿蜒388千米的浙江第二大江,自古便是连接山海的“黄金水道”,曾是“海上丝绸之路”尤其是“海上瓷器之路”的重要节点。

在云和县石塘镇滩下村舴艋舟制作非遗展示馆,榫卯结构的船体、竹制的帆骨的陈列,诉说着瓯江帆船的独特智慧。因上游滩多水急,这里的帆船历经千百年迭代,形成了适应复杂地形的特殊造型,从设计、选材到漆工,每道工序都凝结着船工的匠心。“民国初期,瓯江船只达8000艘,每日抵永嘉船只250艘。”展馆史料记载的数字,勾勒出航运业的昔日辉煌。

航运的繁荣催生了独特的船帮文化。在大港头镇,国遗传承人杨建军向实践团讲述了船帮子弟的生活图景:中秋时节,船民们拆下船舱移动床板拼接成桌,以“船帮宴”共享家常菜,消解漂泊的思乡之情;而在云和石浦帮等著名船帮中,“新船上水”(新船试航前祭祀祈福)、“拔滩”(众人合力拉纤过险滩)等习俗,更彰显着“齐心互助”的精神内核。这些习俗与瓯江的山水相融,成为沿岸百姓共同的文化记忆。

图为工作人员为团队成员介绍船帮文化。宋明蔚摄

传承之惑:老技艺面临的时代考题

随着公路、铁路运输崛起,20世纪90年代瓯江梯级电站建成后,帆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非遗传承也随之面临挑战。在展示馆的角落里,榫卯结构的模型旁标注着“现存掌握核心技艺的工匠不足10人”;而曾由盲人艺人代代相传的“丽水古词”,现存传承人仅七八位且年事已高。

不能让老祖宗的智慧断在我们手里。团队成员在走访中发现,传统造船技艺与现代需求的断层尤为突出。过去帆船是运输主力,现在年轻人连见都少见。如何让千年技艺在当代“活”起来,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图为团队成员与非遗传承人杨建军先生交谈。陈颖馨摄

破局之路:交旅融合激活“新航标”

“瓯江的山水和帆船文化就是最好的‘流量密码’。”团队成员认为,推动帆船文化“转型升级”,关键在走“交旅融合”之路。

在保留传统造型特色的基础上,对帆船进行“多向改造”:引入现代技术优化结构,使其更适配旅游需求——设计两人座、家庭舱等定制化空间,在清晨雾漫江面、傍晚落日熔金的时段运营,让游客沉浸式感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同时,可将帆船的模型与景区观光车相融合,将帆船打造为兼具文化特色与实用功能的"景交车",既丰富游客的出行体验,又为当地旅游业注入新活力。此外,串联沿线景点,将云和梯田、古堰画乡等景区纳入“水上游览线”,让帆船成为串联山水的“移动观景台”。

改造不是丢掉根脉,而是让传统接上时代的地气。在改造中保留榫卯、竹制帆骨等核心技艺;同时借鉴电动舴艋舟的经验,探索“传统外观+电动动力”的模式,兼顾文化原味与环保需求。当地文旅部门可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帆船新貌,打造“网红打卡点”,让“乘瓯江帆船,看八百里风光”成为丽水旅游新名片。

从“黄金水道”的航运记忆到“交旅融合”的新探索,瓯江帆船文化的转型之路,正是非遗活化的生动注脚。在此过程中,非遗帆船产业将逐步发展壮大,通过延长产业链、扩大生产规模,提供更多不同专业的设计、运营、维护的优质就业岗位,未来将持续以专业所长助力技术改造与模式创新,将非遗帆船文化打造成丽水特色产业链和全新地标,使其继续为新时代交通事业贡献独特力量,让这条承载千年智慧的“水上丝绸之路”,在科技赋能下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叶思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