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邹智博)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林下经济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7 月 17 日至 19 日,来自东北林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林‘济’新篇,铸魂泰来”师生团队,深入黑龙江省泰来县开展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围绕林下经济发展现状调研与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两大核心任务,在基层一线积累数据、破解难题,为当地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深耕基层一线,多维调研摸清发展底数
实践期间,团队聚焦泰来县林下经济与思政教育痛点,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问卷调研等方式展开全方位调研。
在林下经济领域,团队先后深入东方红林场、开发区车间,实地考察林下食用菌种植、林产品加工等项目,详细记录产业规模、生产技术等核心信息;向当地农户发放调查问卷,覆盖多个乡镇,精准掌握销售渠道、资金需求等一手数据,并绘制完成区域林下经济产业分布图。此外,团队还与县林草局局长王兴元面对面访谈,剖析技术应用不足、市场拓展困难等产业痛点;走访飞鹤乳业泰来分公司,探索 “林牧结合” 的潜在发展模式,为产业融合寻找新路径。
图 1 泰来县副县长黄英来,县林草局局长王兴元向团队成员介绍林下经济知识
拍摄:胡鑫华
在思政教育领域,团队与泰来县教育局局长丁帅,副局长贾更山及当地多所中小学对接,分学段访谈教师群体,结合教学大纲与案例,系统梳理大中小学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教学内容、方法及师资情况,明确各学段 “生态认知 — 实践体验 — 理论深化” 的差异化需求及衔接难点。
图 2 团队成员与泰来县教育局展开座谈
拍摄:胡鑫华
直面实践难题,创新方法提升调研实效
调研过程中,团队遭遇了农户对问卷的抵触情绪、各学段对 “生态文明教育” 理解不一等问题。
针对农户抵触,队员们耐心解释调研对产业升级、助力增收的实际意义,并主动协助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户逐题填写,最终将问卷回收率提升至 85%;
针对思政教育认知差异,团队按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分类访谈,结合教育局官方资料交叉分析,清晰梳理出各学段需求差异与衔接难点。
聚焦成果转化,精准施策贡献青春智慧
经过三天深入实践,团队形成了一系列兼具针对性与操作性的成果。
在林下经济方面,针对技术应用不足、市场渠道单一等问题,团队结合调研数据与周边地区经验,提出 “林 — 牧 — 游” 融合发展建议,如依托泰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发林下采摘研学项目,并整理出林下食用菌高效种植等可推广技术方案,获当地认可。
图 3 团队成员与泰来县副县长黄英来,宏程村第一书记秦锐及飞鹤乳业分公司奶厂负责人合影
拍摄:胡鑫华
在思政教育方面,团队深挖地方特色资源,将泰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资源、泰来柳编非遗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学设计,梳理出多个涵盖农户退耕还林实践、非遗传承中的生态智慧等内容的思政教学案例,为当地大中小学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建设补充了鲜活素材。
图 4 团队成员与泰来县领导进行直播间试播
拍摄:胡鑫华
此外,团队还总结出 “多专业协作”“校地提前对接” 等实践经验 ——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的政策解读能力与林学专业学生的技术分析能力形成互补,前期与泰来县机关、学校的高效对接保障了调研顺利推进,为高校基层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协作模式。
立足长效发展,搭建校地合作桥梁
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团队不仅提升了跨专业协作、社会调研等核心能力,更直观感受到林下经济对农民增收的重要性及思政教育扎根地方的实践价值。
展望未来,团队计划与泰来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线上随访补充调研数据,持续完善林下经济发展建议;联合当地学校试点推广特色思政课程,收集反馈优化方案。同时,团队未来也将把《泰来县林下经济发展报告》与《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案例集》提交至校地相关部门,推动成果落地,并通过校园宣讲分享实践经验,号召更多学子投身基层服务。
图 5 实践结束,团队成员于泰来火车站合影
拍摄:胡鑫华
此次 “三下乡” 活动,既是高校学子用专业知识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也是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团队以实际行动践行 “深耕基层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的初心,为林下经济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