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郑锦雄、吴晓菲、李燕岚)近日,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新圩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琅琅诵读声与清脆问答声交织成趣。广东二师“守住星光”国学教育实践团成员郑锦雄正带领该校三至五年级的27名学生,开启了一场探寻《诗经》中的农耕、祭祀与服饰文化的国学之旅。
七月流火,诗韵悠悠。该课程以经典解码为基、互动体验为桥、实践创作为翼,让学生在《诗经》的文字肌理中触摸周代社会的生活温度,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图为课前老师介绍《诗经》中的风俗文化
经典解码:从《诗经》走进周代风俗
“《诗经》不只是千年前的诗歌总集,更是周代人吃喝劳作、祭神祈福的‘生活日记’呢!”课堂伊始,郑锦雄老师的话语让学生们顿时眼前一亮。
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藏着的时令密码,到“取萧祭脂,载燔载烈” 记着的祭祀规矩,再到“衣锦褧衣” 透着的穿搭智慧,一个个诗句背后的风俗故事被娓娓道来。
▲图为学生们认真聆听老师讲解《诗经》中的农耕文化
讲农耕文化时,郑老师以《豳风・七月》为范本,一点点还原周代农耕图景。“‘七月流火’里的‘火’可不是火焰哦!”老师指向星空图,“它是天蝎座的‘大火星’,古人看它往西移,就知道天要变凉了。”学生们盯着图上的星辰轨迹,恍然大悟:原来“观象授时”不是神话,而是先民们靠星星安排农活的智慧 —— 正月修农具、二月去耕田,八月打枣子、十月收稻谷,连酿酒祈福的“为此春酒,以介眉寿”,都藏着农耕社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朴素哲学。
▲图为老师正在绘制星空图
互动体验:让经典“活”起来
知识竞答环节一经启动,课堂瞬间化作智慧的竞技场。“‘九月授衣’究竟何意?”问题一抛出,前排的学生便迫不及待地举手回答:“那是九月要准备过冬的衣物!”“回答正确!”老师笑容满面地补充道,“这并非随意而为,而是要遵循‘七月流火’的节律,古人的生活节奏,比起我们按日历行事还要精准呢!”那些未能答出的学生,在旁侧同学的悄然提示下,一来一往之间,农耕时序的智慧便悄然铭记于心。
▲图为学生分享对农耕时序的理解
解读祭祀文化时,《大雅・生民》里“释之叟叟,烝之浮浮”的淘米蒸饭声,仿佛从两千多年前传来,生动地传达着古人祭祀前的准备细节。郑老师解释,古人祭祀前会把米淘得沙沙响,把饭蒸得冒热气,就像过年时准备年夜饭一样用心。
当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何要烧萧草和烤祭品时,有学生说 “是给神灵送香味”,有学生猜 “是表达尊敬”。对此,老师总结道,这些祭祀活动既是谢神灵给的好收成,也是求来年的丰收!
▲图为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服饰美学:从诗句到创意的跨越
“‘衣锦褧衣’是古人的‘时尚小心机’—— 穿件锦缎衣,外面再罩层纱衣,既不怕把好衣服磨坏了,又朦朦胧胧的好看!”在服饰文化环节中,郑老师展示了复刻的古代服饰布料,纱衣轻晃间,学生们忍不住凑近感叹道:“这纱好薄!”“青色衣领真好看!” 老师指着子衿和子佩解释说:“正如校服象征着学生的身份,古人的服饰同样隐含着他们的‘身份证’!”
▲图为老师展示古代服饰
在创意实践环节中,“古代服饰设计”让课堂成了“创意工坊”。学生们拿起画笔,有的在衣襟画龙纹,说 “这是尊贵象征”;有的在袖口描花草,“《诗经》里好多花草,古人肯定喜欢”;还有的给纱衣添上彩色条纹,“这样既传统又好看!”
▲图为学生们参与服饰设计活动
诗画相生:让笔墨晕染童心诗意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为教室镀上一层暖金。上午的《诗经》之旅余韵未消,下午的诗词绘画活动接续登场,让传统文化的浸润在笔尖换了种模样绽放。
实践团成员精选《咏鹅》、《鸟鸣涧》、《画》和《梅花》等经典诗作,引导学生们从“白毛浮绿水” 中捕捉鹅儿戏水的灵动,从“人闲桂花落”中勾勒山间静谧的夜景,从“远看山有色” 中感受画中山水的意境,从“凌寒独自开”中品味梅花傲雪的风骨。
▲图为学生们专注绘画
学生手握彩笔,神情专注,有的将“鸟”的甲骨文形态化作王维诗中林间栖息的飞鸟,翅膀的弧线里藏着汉字的古韵;有的用“水”的波纹轮廓展现骆宾王笔下鹅儿游弋的碧波,层层涟漪间漾着诗意的灵动;还有的以红笔点染梅花,让“凌寒独自开”的傲骨在纸上绽放。
当一幅幅作品错落拼起,汇成一本小小的诗画集时,汉字意象与诗意画面在画纸上自然交融,仿佛一首无声的诗在眼前流淌。
▲图为学生们的作品诗画集
薪火相传:让文化根系深扎童心
一日课程结束,学生们的画纸上色彩未干,他们嘴里哼着《诗经》短句与唐诗片段。这是一场文本解读与实践体验结合的旅程,学生们上午解读《诗经》、动手进行服饰创作,下午实现诗画相生。
这段旅程,学生们不仅了解到周代农耕、祭祀、服饰相关知识,品味文字之美,找到传统与现代连接点,还领悟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一名学生捧着作品,笑称感觉走进了诗里。当《诗经》诗句、唐诗意境从书本和文字中具象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正悄悄在乡村孩子心田扎根发芽。
撰文 | 郑锦雄 吴晓菲 李燕岚
图片 | 黄玉婷 邓嘉仪 纪诗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纪诗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