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通讯员李慧欣 李小冉)7月23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团队成员走进了苏州市吴中区长桥街道美蠡雅社区,以诗词为载体,带领孩子们学习诗歌的美和所传达的家国责任感。这次活动不仅帮助孩子们学会了这首诗歌,提高他们的见识,更让团队成员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收获了教学经验。
图为实践队员为孩子们授课 李小冉供图
从根溯源,借景抒怀,以表家国情怀。
在介绍整首古诗之前,志愿者先介绍了诗歌的作者刘禹锡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刘禹锡,这位唐代诗坛的“诗豪”,以《浪淘沙》奠定了其在咏史抒怀与自然哲思领域的独特地位。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正如古诗中“九曲黄河”“浪淘风簸”一般的人生境遇,但正因为这种环境,也恰恰成为《浪淘沙》的创作源头。被贬边疆时,他目睹黄河奔腾、江潮起落,将自身遭际融入自然奇观——诗中“九曲黄河万里沙”的颠簸,既是地理实景,更是他贬谪路上的心境写照;而“直上银河”的豪迈,则显露出他在逆境中不肯折腰的傲骨,让整首诗歌超越了单纯的写景,更多地表露了诗人的内在精神寄托。
图为实践队员为孩子们授课 李小冉供图
沉浸体验,展开互动,调动学习兴趣。
课程进行到第二部,分析整首古诗。志愿者老师先开始带领孩子们朗读古诗,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孩子们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去,遇到不会的字词,志愿者老师也都在认真的给予解答,并且还用组词的方法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量,更好的帮助孩子们识读《浪淘沙》这篇古诗。
接着,到了志愿者精心准备的教学环节——沉浸式引导教学。志愿者并没有局限于上述的传统诵读,在此基础上,为了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沉浸式将是更加适用于孩子身上。介绍“九区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时候,志愿者老师在PPT上展现了高清的黄河的静态照片以及动态影像。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体验到黄河的特征以及黄河带给他们的主观感受,在视觉上让他们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孩子们直呼:“黄河好壮观啊!”“我好想去见一下黄河的真面目!”接下来,讲解了“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虽然孩子们对牛郎织女的故事不是很了解,但志愿者也在耐心的为孩子们解答,像一位导游一样带领孩子们梳理完整篇故事。更有特色的是“诗词消消乐”,孩子们通过联想和想象讲九宫格的汉字连成诗句,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
图为实践队员为孩子们授课 李小冉供图
家长陪伴,亲子升温,让知识薪火代代传。
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家长也陪同在孩子身边一同学习,既可以看护孩子学习,自己的知识面也得到了提高。课程结束以后,有一段魔术表演,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现场气氛轻松欢乐。这样的环节十分有助于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和谐关系。而且,根据后续家长的反馈,孩子们回家以后还是会对课堂上所学的古诗刨根问底,家长也会给与解答,双方共同成长,有益于向学的家风的形成。志愿者们向社区也了解过,后面也会增加此类活动的开展,助力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
成效明显,眺望未来,延续教师教育责任。
本次“诗韵探寻,雅句传薪”活动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发挥专业素养,教育好孩子,并且在实践中传播人文知识,扩充地方文化内涵。让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不仅根植学生和家长心间,同时也根植于社会基层。在这类活动实行期间,教师的基本功也得到了发展的空间,可以培养教师的基本素养,提供了充分的展示教师基本功的舞台,在不断的实践和练习的过程中,慢慢成为更合格的教师。
在备课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见证到了中国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授课的过程中,队员们可以看到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活泼形象,在结课以后,队员们可以看见这项活动带给家庭,社区的强烈反响。这也让实践团队更加坚定了要将诗歌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赓续下去的决心。用诗歌唤醒童心,让童心健健康康的茁壮成长,让5000多年的文化薪火继续燃烧,一直照亮后面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通讯员 李小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慧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