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电实践团对话湘北抗战史专家 解码烽火岁月中的民族精神

发布时间:2025-08-07 09:36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52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历史的回响需要有人倾听,民族的记忆更需代代相传。2025 年 7 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八秩薪火寻老兵足迹,青春砥砺铸时代担当” 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在长沙开展红色实践期间,专程走访了湘北抗战史研究专家李宣钊老师。这位深耕抗战史研究三十余载的学者,以满室泛黄的史料为证,为青年学子们展开了一幅关于侵略与抗争、苦难与觉醒的历史长卷。

图为李宣钊先生给团队成员讲述当年事

7月23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李宣钊老师的住所,在李老师的书房里,团队成员围坐成半圆形,认真聆听他讲述史料背后的故事。墙上悬挂的老照片与书架上的文献相映成趣,构成了独特的历史课堂。当被问及为何三十年如一日深耕这段历史时,李老师指尖轻叩桌面的记事本:“每一份史料都是前人留下的路标,顺着它们才能读懂民族的精神密码。” 三个小时的访谈中,他用实物佐证历史,让抽象的时间概念变得可触可感。

图为李老师收藏的抗战史料文献

军国主义的侵略真相:从教育到产业的全面备战

李老师向团队成员详细讲解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并非一时兴起。他拿出收藏的 1930 年代日本小学教科书,指着其中的内容说:“当时的日本教育已经完全服务于侵略扩张,课本里充斥着‘开拓万里波涛’这样的标语,还有不少作战地图插图,把伪满洲国区域进行标注,从小就给孩童灌输扩张思想。”

他还结合摊开的抗战记事本里的记载介绍,1931-1941 年间,日本的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从 30% 飙升至 76%,钢铁产量的 90% 都用于军工生产,连一些纺织厂都在夜间秘密制造军用帐篷。“他们的整个国家机器都在为战争服务,从教育到产业,全面为侵略做准备。” 李老师的话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图为部分抗战史料原件及重制版

湘北战场的坚守:长沙会战中的浴血奋战

谈及湘北抗战,李老师着重讲述了第一次长沙会战。他铺开陆军第 60 师在湘北庆祝第一次长沙会战胜利的照片和陆军第六十师中将师长梁仲江的个人照,介绍道:“湘北战场是抗战的重要防线,第一次长沙会战中,中国军队打出了气势。”

他说,1939 年日军第一次进攻长沙时,在湘北遭遇了顽强抵抗。梁仲江率领的陆军第 60 师在新墙河防线死守不退,官兵们条件极其艰苦,常常背着草鞋行军,饿了就嚼几口炒米,但大家斗志高昂。“日军三次进攻长沙,在湘北都没讨到好,这背后是无数将士用血肉之躯换来的。”李宣钊的讲述,让团队成员仿佛看到了当年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场景。

图为陆军第六十师庆祝第一次长沙会战胜利及师长梁仲江照片

历史启示:团结与传承的力量

李老师告诉团队成员,当年国家贫弱,军阀割据,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力薄弱,各省税收、军队自成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日军可乘之机。“但即便如此,在民族危亡之际,全国人民还是凝聚起来,共同抗敌,正是这种不分军民、共赴国难的团结精神,支撑着我们坚持到最后胜利。” 李老师对团队成员说,“你们年轻人现在寻访老兵、研究历史,就是在传承这种精神。” 团队成员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将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传承下去。

访谈结束后,团队成员与李宣钊老师合影留念。照片中,大家脸上都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坚定。这次交流,不仅让团队成员了解了更多抗战的真实细节,还从李老师的讲述中拼凑出湘西会战中军民联防的鲜活场景,触摸到了中华民族血脉中奔涌不息的精神力量。这份沉甸甸的历史馈赠,化作成员们紧握笔记本的指节,成为他们继续探寻抗战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定信念。

图为李老师与团队成员合影

(撰文:“八秩薪火寻老兵足迹,青春砥砺铸时代担当”爱国主义教育实团)

(通讯员: 黄宝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