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青年学子解码摩梭振兴路 —— 郑在泸上实践团队探寻文化、民生与生态的乡村振兴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07 01: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侯苗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侯苗)乡村振兴,既要守护文化根脉,也要回应民生期盼,更需平衡生态与发展。——7月30日至8月4日,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郑在泸上实践团队深入摩梭聚居区,以摩梭博物馆、大落水村、泸沽湖为调研坐标,在行走中解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提供了鲜活的观察样本。

文化为基:从博物馆里汲取振兴底气

▲图摩梭人所用的纺织工具

实践首站,团队走进摩梭博物馆。在这里,古籍记载着摩梭人的迁徙史,精美的织锦传递着母系文化的温度,古老的东巴经文诉说着与自然共生的智慧。摩梭文化不仅是陈列在馆内的展品,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底”。团队成员在调研中深刻体会到,独特的文化基因正是摩梭地区区别于其他地域的核心竞争力。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馆中展品羊皮面具、盔甲及刀

通过参观学习,团队了解到,当地正尝试将“走婚”习俗、母系家庭等文化符号转化为旅游IP,让文化从“保护”走向“活化”。“文化振兴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在传承中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这一发现,为团队理解乡村振兴的“文化维度”提供了关键启示。

民生为本:在大落水村听见振兴的真实脉动

离开博物馆,团队深入大落水村——这个泸沽湖畔的摩梭村落,既是文化传承的“活化石”,也是乡村振兴的“试验田”。在村民家中,团队成员与民宿经营者拉家常、和商铺村民算收益,在家长里短中捕捉民生需求的真实画像。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商铺老板

“以前靠捕鱼种地,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现在开民宿、卖特产,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但走访中,团队也发现了隐忧:游客增多导致的垃圾处理压力、同质化经营带来的竞争困境、年轻一代外出务工造成的文化传承断层……这些问题,正是乡村振兴中“民生答卷”的必答题。

▲图为当地特产店所售卖的摩梭火腿

“乡村振兴好不好,村民笑脸是标准。”团队负责人表示,大落水村的实践让大家明白,振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解决好村民最关心的收入、环境、发展机会等实际问题,让民生福祉成为振兴的“落脚点”。

生态为要:泛舟泸沽湖,探寻共生之道

实践的最后一站,团队泛舟泸沽湖。清澈的湖水下,水草随波摇曳;远处的格姆女神山倒映湖中,与岸边的经幡相映成趣。这片被摩梭人视为“母亲湖”的水域,既是生态屏障,也是发展依托,更是乡村振兴的“试金石”。

图为泛舟泸沽湖所摄美景

“保护不好泸沽湖,一切发展都是空谈。”当句话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调研中了解到,为守护一湖清水,当地推行“禁渔期”“限客令”,村民主动参与污水治理、垃圾分类,甚至放弃了高收益但高污染的项目。这种“宁舍利益也要护生态”的共识,让团队看到了生态振兴的群众基础。

▲图为乘坐猪槽船时所摄湖水

但如何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团队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发展生态旅游、开发非遗文创、推动绿色农业,正是当地探索的“生态+”路径。“生态与发展不是对立面,而是共生体——守护好生态,才能为振兴留住底色;找对发展路,才能让保护更有动力。”这一共识,成为团队对乡村振兴“生态逻辑”的深刻领悟。

此次实践,团队从文化传承中看到了乡村振兴的“魂”,从民生需求中把握了乡村振兴的“实”,从生态保护中找到了乡村振兴的“度”。正如团队在总结中所言:“摩梭地区的振兴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单一维度的突进,而是文化、民生、生态的协同发力——让文化有传承、让民生有温度、让生态有活力,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振兴之路。”据悉,团队将基于调研形成的建议报告,为摩梭地区及更多民族村落的振兴提供青年视角的参考,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更多土地上生根发芽。

撰文 | 侯苗

图片 | 张健 孙俊秀 王优旋 任龙宇 熊邦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侯苗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3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