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凌圣鑫、罗美婷)为深入探究乡村体育赛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及实现路径,广西师范大学“闯闯就队”于近日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开展了为期多日的实地调研工作。此次调研以“典型案例、模式提炼与推广路径”为核心主题,通过座谈会、实地走访、个体访谈等多元形式,系统了解当地乡村体育赛事发展现状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
赛事根基实地探访
调研期间,团队首先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与该局副局长杜先生及梦呜苗寨景区总经理潘先生举行专题座谈会。座谈会上,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融水县乡村体育赛事的整体布局,重点讲解了斗马节、芦笙踩堂等特色赛事的历史渊源、举办规模及群众参与度。
▲图为梦呜苗寨
团队成员围绕赛事组织流程、资金来源、各民族参与情况等问题展开提问,双方就“体育赛事如何促进民族文化交融”“赛事品牌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等议题深入交流。据介绍,融水县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已培育出多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赛事IP,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的重要平台。
▲图为团队成员向相关工作人员了解斗马节发展情况
特色赛事与民族融合实践
座谈会后,团队深入梦呜苗寨景区进行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先后与景区内农产品展销中心经营者、民族文化表演者及各地游客开展面对面交流。
“每到斗马节,周边村寨的壮族、汉族群众都会来围观,景区里的苗族银饰、侗族织锦特别受欢迎。”景区工作人员介绍道。团队观察到,赛事期间的民族歌舞展演、传统体育体验等活动,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更带动了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售和手工艺品传承。来自外地的游客表示,通过参与赛事活动,对苗族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梦呜苗寨景区工作人员
调研收获与未来展望
此次调研通过“座谈+实地”的方式,收集到斗马节等赛事的组织案例、群众反馈等一手资料,初步总结出乡村体育赛事在促进民族交流、活化民族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团队发现,当地赛事活动通过“体育搭台、文化唱戏”的模式,有效增强了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但在赛事规范化运营、跨区域推广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闯闯就队”表示,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深度分析,最终形成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报告,为推动民族地区体育赛事发展与“民族一家亲”理念的深度融合贡献青春力量。
撰文 | 凌圣鑫
图片 | 凌圣鑫
审核 | 罗美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凌圣鑫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