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9 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青年大学生团队奔赴泰山,凭借专业知识,深入探寻古树背后的自然奥秘与人文故事,为游客开启了一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课堂。
红门汉柏:千年古树承载封禅传说
红门关帝庙内,被誉为 “汉柏” 的古树静静矗立。它主干粗壮如磐石,虽历经千年风雨,中段已空,却依旧枝繁叶茂、傲然挺立。实践队员首先对其胸径进行测量,细致观察树皮上的纵裂沟壑,感受着每一道纹理中蕴含的与自然搏斗的历史。
随后,在树下,队员们向游客清晰讲解了树龄估算方法、木质部支撑原理等知识。这株汉柏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与历代帝王封禅泰山的传说紧密相连,相传为汉武帝封禅时所植,使得自然的沧桑与人文的厚重在树影中完美交融,让人们对这株古树以及背后的历史充满敬意。
图为实践队员在泰山脚下的照片
斗母宫卧龙槐:展现生命适应的智慧
斗母宫外的 “卧龙槐”,虬枝盘曲似苍龙。它并非一味向上生长,而是顺应地势,侧枝向低处有力延伸,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遮荫空间。游客们纷纷观察其粗壮侧枝基部特殊的板状根结构,实践队员随即解释了这种形态如何增强支撑、抵御风雨。
期间,一位老者与队员们探讨古树适应环境所展现的非凡可塑性,感慨道:“这古树,像位俯身护佑众生的长者啊!” 卧龙槐的形态与生长智慧,深深触动着人们对生命韧性的敬佩之情。
图为实践队员在询问路人进行讲解
科普互动:让古树成为自然课堂
此次实践的核心环节,是队员们在树荫下为不同年龄层的游客开展科普讲解。出发前,队员们就准备了图文资料,将深奥的植物形态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语言,连小朋友也能轻松理解。
从解释古柏虬曲是风霜塑造的生存策略,到回应年轻人对古树历史的好奇,再到与老人们一起回忆过往,泰山古树在互动中不再只是风景,更成为连接自然与人心的桥梁,有效激发了人们的保护意识。
图为实践队员为儿童讲解自然知识
暮色降临,团队告别古树群,古树的巍巍风骨已深深印在大家心中。通过此次实践,青年学子不仅是自然形态的观察者与解说者,更从泰山千年古木身上领悟到了生命的韧性。古树深深扎根于岱岳厚土,其蕴含的适应、坚守与共生之道,也如种子般播撒在年轻人的心田,激励着大家守护绿水青山、传承文明薪火。(撰稿人:宋雨鑫)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婕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