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云虹乐途”志愿服务队开展国旗教育 厚植少年爱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5-08-07 22:5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颖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李颖) 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7月14日,西华师范大学“云虹乐途”服务队在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江东实验小学东方校区开展“祖国旗帜在我心”三下乡实践活动。50余名小学生通过“知国旗、制国旗、敬国旗”系列沉浸式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国旗意义,在互动中厚植家国情怀。

以史为基,让国旗故事“可听可感”

活动伊始,志愿者以“国旗的诞生与成长”为主线,构建起“历史讲述+影像实证+现场互动”的立体教学场景。志愿者代冬阳展示复刻的曾联松先生国旗设计手稿,详细讲解1949年国旗征集过程中2992份设计方案的筛选故事,用“两千多份图纸里的初心”解读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

图为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的诞生。代冬阳供图

“爷爷参加过解放战争,他说这面红旗是战友们用鲜血染成的。”1班学生李雨桐结合家庭红色记忆的发言,让现场瞬间庄重。随后播放的1949年天安门开国大典升旗影像中,当第一面五星红旗迎风展开时,孩子们自发鼓掌。1班学生张浩宇当即拿出画本,边画边追问:“它后来真的登上珠峰了吗?在太空也能看到吗?”志愿者顺势展示国旗在珠峰、太空、奥运赛场等场景的影像资料,将抽象的历史转化为具象的记忆。

据服务队队长介绍,此次课程设计摒弃传统说教模式,通过“个人叙事+历史影像”的组合,让孩子们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累计解答国旗相关问题30余条。

以行践知,让国旗尊严“亲手守护”

“合作制旗”实践环节中,孩子们分组使用红色卡纸和黄色彩星等材料,按标准比例制作迷你国旗。看似简单的操作,却成为检验责任与敬畏的“实践场”。2班学生王梓涵用直尺反复校准五角星角度,鼻尖沾着黄色纸张碎屑也顾不上擦,“老师说小星的角必须对着大星中心,差一毫米都不行。”他先后3次撕下粘好的星片,直到用直尺确认角度丝毫不差。扎羊角辫的女生发现星片贴反后,拒绝志愿者帮助,坚持用指甲抠下重粘,“国旗不能有一点错”成为她们的执念。活泼爱打闹的张辰亦主动承担固定红布的任务,跪在地上扶稳布料边缘,反复提醒同学“对齐边缘才像国旗”。据统计,孩子们最长用时23分钟完成制作,过程中形成6个互助小组,互相检查校准。

图为孩子们分组自制小国旗。李颖供图

下午的“我与国旗同框”环节中,《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时,孩子们虽举着稍歪的旗帜,却把背挺得笔直。当孩子们列队仰望校园五星红旗,在场每一位志愿者都无比动容。

图为孩子们高举自制小国旗合唱。赵欣怡供图

“爱国是童年的底色。孩子们对一毫米的较真、对一颗星的执着,正是爱国情怀的生动表达。”志愿者赵欣怡表示,活动未刻意强调“爱国”二字,却在测量、粘贴、仰望的细节中,让红色基因自然浸润。暑托班的一位老师评价道:“高校服务队带来的实践课,让爱国主义教育从课堂延伸到指尖,这种‘做中学’的模式值得推广。”

据悉,“云虹乐途”服务队始终对开展青少年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十分重视,在此次暑期“三下乡”中也将此付诸实践。服务队指导老师表示,三下乡活动的核心是“接地气、见实效”,未来将继续开发“小切口、深挖掘”的实践课程,让红色教育真正走进少年心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