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音致远”实践队:一堂浸润乡土的推普实践课

发布时间:2025-08-08 11:0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玟玟   阅读 7.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7月15日至19日,曲阜师范大学“正音致远,乡村振兴”实践队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西关小学开展了为期5天的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从校地携手共建实践基地,到课堂内外的趣味教学,队员们用青春力量搭建起语言桥梁,让规范语言的种子在黄土高原的校园里生根发芽。

校地携手,共启推普新篇

在社会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上,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团委书记张乾坤表示,推普不只是简单纠正发音,更要让孩子们在语言学习中触摸文化根脉,打开望向世界的窗口。

趣味课堂,巧破发音难点

在第一堂发音课上,队员孙瑞凇将印着卡通口型图的海报贴在黑板,海报上“四”和“十”两个字旁边,分别画着躺平的舌头和翘起的舌头,形似憨态可掬的小动物。

孙瑞凇边示范边讲解,发“四”时舌头要像睡觉一样躺平,发“十”时舌尖要像小旗子一样翘起来。见孩子们理解有难度,他便指向窗外,称就像那棵白杨树,树干直但树梢微微翘起。这个比喻让孩子们恍然大悟,纷纷对着同桌伸出舌头练习,教室里满是“sì——shí——”的发音声。

为攻克平翘舌混淆难题,队员们把绕口令改编成拍手歌。“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的节奏响起时,一位同学巴掌拍得通红,却总在“十四”处卡壳。孙瑞凇注意到她攥紧的衣角,悄悄递过画着数字的卡片,告诉她“14”里有“10”和“4”,先读翘舌的“十”,再读平舌的“四”,就像先爬小山坡再走平路。第三次练习时,这位同学终于念得字正腔圆,举着卡片蹦起来:“老师,我会了!原来这么简单!”

游戏互动,乐享语言之美

为加深孩子们对普通话的使用意识,实践队员设计了许多趣味小游戏。在“你画我猜”游戏中,队员李媛媛在黑板上画了圆滚滚的圆圈,旁边添了几片叶子,孩子们齐声喊出“苹果”,乡音里带着不同语调。李媛媛询问谁能用普通话描述其颜色和味道,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是红色的、很甜,说完想把头埋进臂弯,却被掌声留住动作。

原来前一天,李媛媛发现这位同学总在笔记本上画苹果,经询问得知,他在外打工的爸爸每次视频都问“家里的苹果熟了没”,可他总说不清“熟”字的发音。为此,李媛媛特意在游戏里设计“水果专场”,当他用标准普通话说出“苹果熟了,爸爸就回来了”时,大家纷纷鼓掌。

文化浸润,厚植语言根脉

为将普通话推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践队员还组织了一场特殊的推普小课堂。当“仁”字的甲骨文图案出现在黑板上时,队员李玟玟指着字形讲解,这个字像两个人并肩走路,古人说“仁者爱人”,用普通话读出这个词,是为了让善意被更多人听懂。

她播放的汉字演变动画里,“礼”字从古代祭祀的模样,慢慢变成现在的写法,配音里的普通话发音清亮悦耳。实践队员称,就像通渭的皮影戏,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要学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也要读准。孩子们若有所思,一位同学举手说:“我爷爷会唱秦腔,学会普通话,就能把戏词写下来教给外地小朋友了。

课堂最后,孩子们用刚学会的普通话朗诵《论语》选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童声里,带着黄土高原特有的质朴,却字字清晰、句句恳切。

五天实践中,队员们多次修改教案:因发现孩子们对抽象概念不敏感,用白杨树比喻发音;察觉单纯练读枯燥,将字词融入游戏;意识到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便把儒家经典与普通话教学结合。郑幸运在实践日志中写道,从紧张到从容,从照本宣科到因地制宜,队员们在教会孩子的同时,也读懂了“接地气”三个字的分量。

离别时,孩子们将一本笔记本送给队员们,最后一页画着五个手拉手的小人,旁边用普通话写着:“谢谢老师,我们会好好说普通话,让更多人听到通渭的声音。”歪歪扭扭的字迹,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在这个夏天深深扎根在黄土高原的教育土壤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玟玟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4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