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理工大学“希望种子”实践队成员走近多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聆听了捐献者们用无私爱心点亮生命希望的故事。
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微乎其微,不足几十万分之一,每一次成功的捐献都堪称一场珍贵的“生命奇缘”。报道提及的捐献者张宜威于2018年加入中华骨髓库,五年后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时,甚至一度怀疑遭遇诈骗;核实确认后,他最终在两个月内完成了捐献。另一位捐献者赵瑞瑾的等待更为漫长,足足九年才迎来匹配的机会,她激动地形容这“如同中了生命的彩票”。捐献者魏若华则是匹配速度较快的案例,2014年入库,次年便成功挽救了他人生命。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捐献者
“捐献对身体有伤害吗?”这几乎是萦绕在公众心头的普遍顾虑。报道中的捐献者们用亲身经历有力地破除了这些误解:捐献者邢豪在注射动员剂后仅感到轻微腰酸,连止痛片都未曾动用;张宜威的疑虑则在得知医院科室主任也曾是捐献者后彻底消散;捐献者史灵晔详细解释道,现代采集流程如同捐献血小板,血液体外循环两次即可完成,对身体并无长期影响。
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捐献者们最坚实的后盾。张宜威的家人虽心怀担忧,却选择了换位思考:“如果自家是唯一的希望,怎能忍心拒绝?”捐献者左凯起初瞒着家人报名,当他们得知真相时,脸上写满了自豪。捐献者崔桓荣在支教期间接到配型通知,学生们的关心与期盼更坚定了他“要做个好榜样”的决心。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捐献者
完成捐献后,报道中的多位捐献者纷纷化身为生命火种的宣传者。赵瑞瑾带动了学弟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史灵晔在急救培训中积极普及捐献知识;捐献者任高天感慨道:“必须让科学理念传播得更远,消除更多误解。”
▲图为实践队队员宣传造血干细胞知识
自2006年中华骨髓库建立至今,已有380万志愿者登记入库,其中2万余人完成了这份生命的馈赠。这些数字背后,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朴素信念,是对受捐者“浴火重生”的深切祝福。正如崔桓荣所说:“每个人都有拯救生命的能力,伸出援手,就能让希望之光照进更多家庭。”每一位捐献者都在用行动证明,微小的善举终将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让生命的火种永续传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瑞欣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