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南通大学文学院“庙韵新声”调研团队在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阚兴辉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云雷教授的带领下,奔赴山东曲阜开展调研活动。期间,团队专程拜访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副主任、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孔德铭先生,围绕文庙保护与儒家文化传承进行了深度交流。
团队成员与孔德铭先生合影留念
孔德铭先生结合多年从事“三孔”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的经验,介绍了“三孔”古建筑群的保护实践。他提到,近年来相关团队在文物修复中坚持“修旧如旧”原则,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筑牢保护根基。同时分享了“三孔”在发挥当代文庙教化育人作用方面的创新探索,包括建设廉政教育基地与传统文化研学基地等,以让公众沉浸式感受儒家文化。他还提及,近年来对文庙的活化利用已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在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相关活动中,除进行传统的文庙管理外,运营类第三方企业、文旅机构等新力量也逐渐参与其中,在资金支持、活化利用等方面发挥显著助力。如曲阜“三孔”的部分运营环节便由第三方承担,文物管理方则专注核心保护工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参与到协会年会等活动当中去,也体现出社会各界对文庙保护与传承工作重视程度的持续提升。
团队成员与孔德铭先生开展座谈交流
孔德铭先生也提及当代文庙开发面临着一些现实难题。他谈到,文庙的管理单位多属文物系统或文化系统的事业单位,部分活化项目常因缺乏资金支撑而受限,仅能依托于传统节日开展短期公益活动,长期活力不足;一些地区落地政策尚不完善,部分文庙尝试实施“三权分离”的改革,将经营权交由第三方弥补短板,却也面临新课题:既要守住文物保护底线,避免不合适的活动或操作对文物造成损坏,又需加强对第三方的监管,把握开放力度。同时,文物景区在照明工程、夜场开放等方面受限明显——灯光使用需兼顾安全与保护。冷光源仍可能对彩绘造成不可逆的光化学损害或加速建筑材料的劣化,夜场开放则可能破坏生态,这些都是活化过程中需审慎应对的挑战。
座谈最后,针对团队提出的“文庙保护与旅游开发平衡”等议题,孔德铭先生逐一耐心解答。他强调,保护是传承的前提,需在守住文物安全底线的基础上探索开发模式,而青年学子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可发挥专业所长,用新视角、新载体让儒家文化更贴近当代生活。
孔德铭先生在座谈会上耐心解答团队疑惑
此次曲阜之行,是南通大学文学院“庙韵新声”调研团队探索新时代文庙创新发展路径的重要一站。未来,团队成员将系统梳理调研资料,结合本次访谈所得与专业学识进行深入分析,持续探索文庙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创新模式,以及儒家文化在当代传播、教育、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创新路径,力求让千年“庙韵”借青年“新声”焕发持久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思彤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