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 月下旬,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实践队走进武汉市汉阳区墨南湖畔社区及辖区内招商观颐养老院,通过实地探访与深度访谈,全方位调研基层养老服务的落地实践,探寻 “社区 + 机构” 协同养老模式的温度与效能。
墨南湖畔社区涵盖招商公园 8 个片区,常住人口约 1.7 万人,其中 60 岁以上老年人超 3000 人,占比近 18%。社区负责人杨女士介绍,他们的养老服务就像一张网,既要兜住特殊老人的基本需求,也要装满普通老人的生活乐趣。为精准对接需求,社区构建了 “上门服务 + 集中服务” 的双层体系:对 30 名独居、重残、失能等特殊老人,每周至少上门探访一次,提供心理疏导与政策宣传;对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则通过老年活动群组织义诊、手工制作、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以 “六室一场一厨” 为核心载体,2024 年新建的图书馆更是成为 “银发乐园”,健身康复室里器械常新,舞蹈室中排练不断,图书管理室里静读成风,日均接待老人近百人。助餐服务依托辖区养老院 “幸福食堂”,既提供堂食又支持送餐上门,破解了老人 “吃饭难” 的痛点。不过杨女士也坦言,老人们总希望活动点离家再近些,如何让服务更 “近” 一步,仍是优化方向。
图为实践队成员对社区负责人进行访谈
从社区出发,实践队来到的招商观颐养老院,2020 年 9 月开业,位于墨南湖畔、二环与三环之间,176 张床位入住率超 90%,仅剩 10 张床位空缺,入住老人平均年龄 85 岁,以半自理、护理型为主。养老院负责人刘总表示,他们走 “机构养老 + 社区嵌入” 的路子,既接得住院里的老人,也托得好社区的居家需求。机构分层管理自理与护理老人,配备 24 小时医护团队,小病可院内诊疗,大病则通过与武汉中医院等三甲医院构建的 “绿色通道” 直达住院,免去挂号、检查等繁琐流程。在康复区,上肢训练器、沙袋等设备整齐排列,医生正为老人定制康复方案;认知症专区里,改良版蒙台梭利疗法正在应用,通过尊重式引导缓解症状,墙上悬挂的老人手工作品,体现着照护中的温情。餐饮服务同样贴心,厨房每日送餐到楼层,老人可选固定餐或个性化点餐,生日聚餐还能预约包房。智慧化手段更让照护提质增效,跌倒监测、心率监测系统实时预警,家属可以通过小程序查看老人饮食、健康及费用情况。刘总也提到,目前最大的挑战是经济环境下,老人入住计划有所延后,期盼更多政策支持能降低老人入住成本,让专业养老服务惠及更多群体。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养老院中参观采访
参观完养老机构,实践队成员们又来到了社区老年大学。在与老人们的交流中,实践成员了解到61 岁的王阿姨是社区老年大学的常客,高血压并未阻挡她的活力,舞蹈、瑜伽、非洲鼓课程排满了她的日程,她满意于每周一次的上门探访,觉得有人惦记着心里踏实,但也提到参加活动时服装、餐费常需自付,希望能有更多经费支持。独居的张爷爷也喜欢参加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只是觉得离小区有点远,希望楼下能有个小活动点。
图为实践队成员对社区老人进行采访
此次实践让实践成员深刻感受到基层养老服务在社区与机构协同模式下的显著成效。社区通过精细化的分层服务,让老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到便捷与温暖;养老机构则凭借专业的照护能力、完善的医疗资源和智慧化手段,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了有尊严、有品质的养老选择。尽管在服务距离、经费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仍有优化空间,但墨南湖畔社区与养老机构的实践,已然勾勒出基层养老服务从 “保基本” 向 “提品质” 迈进的清晰路径,为更多地区探索适合本地的养老模式提供了有益参考。(撰稿:刘柯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柯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