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的开端,和我想象的“空调WiFi西瓜”完全不同。在我妈的“强力建议”下,我——一名普通的大三学生,走进了社区垃圾回收点,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工作。没想到,这短短七天,成了我触摸生活最粗粝纹路的一课。
报到那天,热浪几乎让人窒息。回收点就是个简易棚子,一走进去,混合着馊水、隔夜饮料和灰尘的刺鼻气味就直冲过来,差点把我顶出去。带我的张阿姨,精瘦干练,话不多,指着地上小山似的塑料瓶和旧纸箱:“大学生,帮忙分分类吧。”
活儿看着没技术含量,干起来才知道多磨人。塑料瓶表面黏糊糊的,沾满了糖分和污垢,拿在手里滑腻腻的,还带着股怪味。弯腰去捡那些滚落一地的瓶子,没几分钟腰就开始发酸。最倒霉的是收拾纸箱子。我正用力压平一个大纸箱,“嘶”的一下,手指肚就被锋利的边缘划开一道口子,血立刻冒了出来。又疼又烦,心里忍不住抱怨:这活儿也太不“友好”了!手上火辣辣地疼,汗水还一个劲儿往伤口里钻。
忍着疼,继续低头干。看着旁边张阿姨干活,真是佩服。那些在我手里桀骜不驯的纸箱,她双手一压、一折,塑料绳一绕、一勒,眨眼就变成方方正正的一摞。处理黏糊的塑料瓶,她总是先拧开盖子把剩水倒干净(倒进专门的桶),再用手一捏,瓶子立马瘪下去,乖乖进筐,又省地方又利索。我才明白,这里头真有“门道”。我开始笨手笨脚地学她,虽然动作慢,但至少不像开头那样狼狈了。
接下来的几天,高温依旧。汗水就没停过,T恤后背总是湿透又晒干,留下一圈白花花的盐渍。塑料瓶的黏腻感好像习惯了,手指上的小伤口结了痂,被汗浸着有点刺痛。每天重复着弯腰、分拣、整理,身体是累的,胳膊也酸,但奇怪的是,心里最初那股强烈的嫌弃和抵触,好像被这不断的汗水一点点冲淡了。
那天下午闷热得像蒸笼,我正埋头分拣一堆刚运来的垃圾,汗珠子啪嗒啪嗒往下掉。好不容易把一大袋分好类的瓶子拖到指定位置,整个人像从水里捞出来。张阿姨走过来,递给我一瓶冰镇绿豆汤:“喏,解解暑。大学生,干得挺像样了嘛,上手快!”那瓶绿豆汤冰凉甘甜,瞬间从喉咙爽到心里,比什么都好喝。那一刻,心里突然涌起一股特别的踏实感。
最后一天,我自己熟练地捆扎好最后一摞纸箱。夕阳照进棚子,落在我整理得干干净净、码放整齐的塑料瓶和纸箱上。它们不再是碍眼的垃圾,反而呈现出一种…安静的秩序感。我下意识摸了摸捆扎纸板的绳子,粗糙,但扎得很牢靠。
走出回收站,晚风吹在汗湿的衣服上,有点凉。手臂酸得抬起来都费劲。低头看看自己的手,掌心多了几道浅痕,指甲缝里好像还有点洗不掉的灰。这双手,一周前还只会在键盘和屏幕上滑动,现在却实实在在地搬过、擦过、捆扎过成堆的“废品”。
这一周,没学到什么书本上的大道理。就是出了很多汗,闻够了怪味,手指头还挂了彩。但就是这些实实在在的、甚至有点“糙”的经历,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摸”到了支撑我们日常生活运转的、那些不常被看见的部分。像张阿姨他们,日复一日弯腰流汗,才换来了社区的整洁和资源的回收。这份在垃圾回收点边上流过的汗,是我这个暑假最沉甸甸、也最真实的一课——它让我懂得,生活真正的分量,往往就藏在那些需要你俯下身、伸出手、耐下心去触碰的地方。手指上那道被纸板划破的口子,大概就是生活给我的、最直接的“印章”。(作者:孟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