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9日讯(通讯员 张煜岩 隋一震 张艺競) 德化陶瓷,以“中国白”的晶莹润泽承载着中华文脉的千年流转,以“文化名片”的深邃魅力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跨国桥梁。陶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重要名片,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7月13日至14日,厦门大学“行闽译红”实践队走进“世界瓷都”——泉州德化,结合实地调研,从宋元古窑的斑驳遗迹到现代工坊的创新场景,在触摸历史与对话当下的过程中破解文化传承的密码。实践队以英语、俄语和德语为媒介,通过“查、走、录、宣”等形式,录制“行走的思政课”,记录瓷都的独特风华,践行新时代外语人传播中国声音的时代使命。
溯源瓷韵根脉 探寻传播之道
实践队深入德化多地开展系统性调研,先后走进德化陶瓷博物馆、陈明良美术馆、顺美陶瓷文化世界等地,一步步揭开德化陶瓷走向世界的神秘面纱,破解其跨越山海、享誉全球的深层密码。
在陈明良美术馆,实践队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明良展开深入交流。深耕瓷艺数十年的他,与队员们分享了“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以柴烧古法为根基,借助科学配方使“中国白”釉色更加多元;在题材选择上,既坚守宗教、历史传统,又巧妙融入“簪花”等流行元素,契合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同时,他坦言手工技艺正面临年轻人疏离的现实困境,并呼吁通过校企合作、研学体验等方式吸引青年积极参与。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陶瓷的国际传播需要在“传统底色”与“时代表达”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将这份“守正创新”的智慧与文化传递给世界,使古老瓷艺既展现温润古韵又焕发现代活力,是外文学子需要认真思考并回答的时代课题。
实践队员在采访陈明良大师。 侯裕茁供图
顺美陶瓷文化世界内,顺美集团总经理郑鹏飞向实践队介绍了企业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的历程:坚守匠心品质,以开放包容姿态拥抱全球市场,让德化陶瓷成为“产业赋能外交”的生动践行者。他强调,陶瓷不仅是商品,更是跨越国界的文化载体,其工艺与美感能引发世界共鸣。正在同顺美集团洽谈合作的德国友人表示,选择德化陶瓷正是出于其精美的手工工艺、良好的声誉及悠久的历史积淀。他们特别提到,陶瓷制作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在其他国家并不鲜见,而德化陶瓷独树一帜的手工制作工艺却尤为珍贵。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外文学子有责任将这份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陶瓷艺术介绍给全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份来自中国的文化瑰宝。
多语译述瓷光 实践淬炼才干
从历史脉络的系统梳理到古代技术的深入解读,再到现代产业的生动呈现,实践队借助多语种媒介,生动讲述德化陶瓷这一流转千年的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实践队员不仅提升了语言应用的精准度与灵活性,更深化了对文化传播使命的认知——在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致力于成为连接中外文明的桥梁,让古老瓷艺在国际舞台持续焕发新的光彩,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注入青春力量。
2023级俄语专业本科生刘舒畅在德化陶瓷博物馆用英语讲述了德化陶瓷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串联起“中国白”的发展脉络,见证了其从本土工艺到世界文化名片的华丽转变。2023级俄语专业本科生张煜岩在元代屈斗宫遗址,以俄语生动诠释了德化陶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者的文化自信与价值。通过触摸历史遗迹,将课本中的“海丝文化”“非遗保护”等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视频内容。2023级德语专业本科生张健溪在顺美陶瓷文化世界内,用德语讲述了顺美集团从坚守匠心到拥抱世界的发展过程,聚焦企业的现代化发展与国际布局,生动体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升级之路,让世界看到“中国白”在新时代的多元可能。
实践队员在顺美陶瓷文化世界录制德语宣传视频。 张宇宙供图
在此次实践中,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德化陶瓷的千年传承与蓬勃创新活力,还通过深入调研,明确了文化差异破解、青年传承等重要课题,深刻领悟到文化传承保护是赋予文明时代动能的关键所在。实践队利用多语种镜头捕捉瓷艺之美,将所见所闻转化为跨文化对话的生动素材,充分展现了青年群体在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为。展望未来,他们将以语言为舟,让“中国白”闪耀于更多文明角落,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煜岩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