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8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桑韵盐厦”实践队13名师生前往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特庸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聚焦桑蚕产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主题。此次实践旨在响应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的号召,探索传统农业在产业升级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深入桑园,触摸产业脉搏
“桑陌连云浮翠霭,村翁指点说丰年。”诗句中的景象在王村村真实呈现——桑园如海,碧浪翻涌间藏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密码。在王村村党总支书记唐善雨的带领下,队员们穿行于阡陌之间,指尖触碰的不仅是桑叶,更是产业跃动的脉搏。唐善雨介绍,王村村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实现传统产业的逆势增长,单产比去年增长10%左右。随后,队员们戴上草帽,在当地桑农的指导下参与药水喷洒作业,体验生态与产业共生之景。
为全面了解政策支持,实践队与特庸镇党组织委员、副镇长姜加冬展开座谈。会上队员们围绕产业升级、人才引进和智能设备推广等问题与姜镇长进行深入讨论。针对老龄化制约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实践队结合青年视角,与镇政府探讨当下及未来应如何通过政策扶持、校企合作等方式吸引人才返乡创业。
“把产业链拉长了,就有更多文章可以做。我们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就是发展,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姜镇长说道。此次座谈也为团队理解基层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特庸镇政府人员开展座谈会。康凌晨 供图
倾听农户,记录坚守与挑战
“蚕房灯影接宵露,缫车声里认前尘。”缫车声渐,蚕语窸窣,队员们轻叩一扇扇柴门,走进蚕农家中,以更好地了解蚕桑产业与民生。一位蚕农分享道:“一季养蚕10余张,1张将近100斤的产量,年收入约5万元,但最忙时每天要工作18小时。”蚕室灯暖,匠心独具,但养蚕的条件仍旧严格——因防晒霜可能影响蚕的生长,几位队员被拒之门外。走访结束后,队员们与王村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海涛就规划桑园保护与文旅融合展开探讨。
在蚕桑文化园,队员们尝试脚踏缫丝,学习蚕桑画创作,感受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交融。这种沉浸式学习让队员们对桑蚕文化的传承感悟颇深。
图为实践队成员走访王村村开展入户访谈。康凌晨 供图
跨界借鉴,探索转型新路径
跨界融合,相得益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调研桑蚕之余,实践队先后走进洋马镇“鹤乡菊海”和特庸镇仁康蛋业,探寻跨界融合与科技赋能的实践经验。
在“鹤乡菊海”的菊花实验基地,智能温室控制系统首先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通过观察菊花种植中的智能化应用,再转入中医药文化馆学习菊花药用、食用开发历史,最后亲手体验磨药粉等传统工艺,队员们对“药食同源”产业链形成了立体认知。园区负责人的详细介绍,更为桑蚕产业转型提供了宝贵借鉴。
转场仁康蛋业,队员们在总经理贾云飞的带领下参观自动化蛋品加工车间和研发实验室。从生产到包装的全流程智能化控制令队员们印象深刻。随后的座谈会上,双方就双轨并重的业务模式、自动化技术优势及海外市场布局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寻红问绿,探索盐城精神内核
红色铸魂,绿色筑梦;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实践队怀着崇敬之情走进烈士陵园,全体队员在烈士衣冠冢前肃立致敬,聆听八旬守陵人孟金开讲述烽火往事。在新四军纪念馆的参观学习中,“铁军精神”化作永恒的精神坐标,深深镌刻在每位队员心中。行程的最后一站来到中华麋鹿园,从39头濒危到8000多头繁盛的种群复兴奇迹,让队员们深刻体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真谛。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胡特庸烈士陵园守陵人孟金开。康凌晨 供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此次调研,队员们不仅学习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创新路径,还感受到基层工作者和农户的坚守与智慧。从桑园到企业,从红色历史到生态保护,实践队见证了盐城在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多元探索。这段经历也让队员们更加坚定了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服务社会、回报国家的信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伟棚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