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十四五”儿童发展规划》及民政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号召,近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情系瑶乡,护苗成长”实践团队(以下简称团队)专程赴往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龙万爱心家园,开展以留守儿童关爱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龙万爱心家园与当地乡村教师班爱花的名字紧密相连。据了解,班爱花已投身乡村教育公益24年,其创办的龙马校外托管机构,长期为孤儿、单亲及贫困家庭留守儿童提供托管服务,涵盖餐食、学习辅导等内容,成为孩子们的“第二家园”。此次南师中北学院实践团队的活动,便以班爱花的坚守事迹为切入点,展开系列实践。
深耕:调研剖解成长密码,课堂淬炼安全羽翼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开展调研,了解孩子们的成长需求与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团队开设“爱心课堂”,重点围绕暑期安全主题开展教学。课堂采用情景模拟、知识抢答等形式,讲解防溺水、防拐骗、交通安全等知识,并结合当地河网密集的特点强化防溺水教育,还组织了火灾逃生演练,帮助孩子们掌握实用自救技能。
▲图为团队队长林锐给孩子们讲解上网安全知识。丁昱淏供图
“这些孩子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安全知识比较缺乏,大学生带来的专业课程正是他们需要的。”班爱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益的核心是“平等支持”,机构成立初期虽资源匮乏,但始终坚持为孩子们提供基本生活与教育保障,“政府政策给了我们底气,但爱心才是核心。”
▲图为实践公益支教团成员合影。林锐 供图
传声:新媒体递火传温,公益桥引泉润苗
该实践团队同样也依托新媒体讲述了这里的故事:班老师的坚守、孩子们的蜕变、实践的温度。这些碎片通过新媒体飞向远方,渐渐聚成一束更强的光——公益平台搭起了桥梁,社会资源循着光亮而来,让更多人看见瑶乡深处的期盼。
▲图为团队成员丁昱淏正在与心理障碍孩子沟通。林锐供图
除支教外,团队还通过新媒体平台记录并传播当地故事,包括班爱花的坚守经历、孩子们的成长变化等,以期吸引社会关注,推动公益资源对接。团队队长林锐介绍,后续计划搭建“爱心桥梁”公益平台,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数据库,探索可持续的帮扶模式。
回响:以实践熔铸灯芯,续燃乡村教育长灯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实践团队的此次行动,恰似用青春实践为乡村教育的长灯添铸了新的灯芯。队员们带着调研的扎实、课堂的温度与传播的力量深入瑶乡,在与留守儿童的朝夕相处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切实的帮扶行动,让公益的光亮照进孩子们的生活。而这束光并非孤立存在——它接续着班爱花老师24年如一日的坚守之火,也呼应着国家政策对乡村儿童的关怀之暖。团队计划搭建的公益平台与成长档案数据库,更在探索让这束光持续燃烧的路径,让高校实践的力量与基层公益的坚守相汇,让乡村教育的长灯在代际接力中愈发明亮,照亮更多孩子的成长之路。
▲图为团队成员出征大合照。林锐供图
从深耕调研、课堂授业到新媒体传声、探索长效帮扶模式,活动既聚焦当下留守儿童的实际需求,也着眼于公益帮扶的可持续性,为乡村教育公益事业注入了青春力量,也让更多人看到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坚守与留守儿童群体的真实状况,为社会力量参与此类帮扶提供了参考。团队成员表示,通过实地实践,更深刻理解了乡村教育公益的重量,未来将持续关注当地需求,助力乡村教育公益事业发展。(通讯员:林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