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文脉·创新课堂唤醒文化基因
邢台市信都区天厦家园社区内,“科韵星火,智启燎原”赤心葵团队匠心打造传统文化课堂。大学生志愿者精心设计“剪纸里的中国”等互动课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孩子们手中化作灵动的彩纸与剪刀。他们执剪循形,沿着“福”字、“鱼”的轮廓游走,剪尖翩跹间,非遗不再仅是展柜里的标本,更成了掌心跃动的文化基因。活动中,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被演绎成“种子—幼苗—大树”的成长故事:横竖是土地的脉络,撇捺是风的轨迹。孩子们屏息凝神,提笔蘸墨,于“人”“禾”“家”的回锋提按间,浸润毛笔字的独特气韵;青花瓷绘制环节,素胚染蓝、窑火幻化,巧妙回应“为何蓝染千秋”的童真之问;民族服饰体验课上,藏袍如高原长风浩荡,蒙古袍腰带似草原地平线延展,苗族百鸟衣若晨雾中鸟翼轻扬。“给未来的自己穿衣”环节,线稿纸上红黄蓝绿次第绽放,宛如一场微型的“民族大联欢”。
志愿者躬身示范间,既守护了文脉薪火,更让墨香笔韵、瓷色流转化作孩子们“可捧回家的文明印记”。
图1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一起剪纸 练毛笔字 绘画场景
第二部分:启心智·多元实践融贯成长教育
赤心葵团队同步推进科学启蒙与安全赋能。团队成员面向社区儿童开展了“灾害逃生与自我保护”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地震躲避实景演练、火灾逃生角色扮演,教会儿童掌握“伏地护头”“湿巾捂口”等求生技能;“健康环保课堂”将知识转化为趣味挑战:膳食宝塔变身营养拼图游戏,护眼操化作“坐姿骑士大比武”(“一拳一尺一寸!”口号响彻教室),垃圾分类则以四色桶为擂台,引导孩子们举着卡片高喊“各回各家”,投递间掌声不断。
图2为团队成员讲解灾害逃生方法
在大学生讲大先生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中,我们制作课件并搜集知识,实现更全面、深入、易懂的讲解。PPT与短视频交织张焕桥生平画卷,志愿者们激昂讲述,将枯燥史实化为生动故事,孩子们屏息凝神,眼中闪烁知识之光和对科学家的敬仰。那一刻,张老的奋斗历程成为触手可及的榜样,让大家默念“我也可以成为改变世界的追梦人”。在科学梦想卡撰写环节,孩子们认真书写理想,从“发明治愈疾病的药”到“探索宇宙奥秘”,稚嫩字迹背后是喷薄热情,志愿者被纯真勇气感染,重温初心——这不仅是卡片,更是心与心的对话,科学梦想在真诚交流中生根发芽。
图3为大学生讲科学家精神
第三部分:砺担当·志愿沃土培育青春栋梁
剪纸教学锻炼孩子们创意策划力,茶文化研学不仅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自然与传统文化,更培养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技艺的兴趣与认同;毛笔课堂提升孩子们的耐心与共情,科学家故事深化使命认同;“VR虚拟现实”“小吸管搭世界”等小实验,让原理在操作中鲜活起来。
图4为团队成员与孩子们一起做科学小实验
七彩假期既是儿童乐园,也是青年成长的淬炼场。从剪出缤纷窗花、品味青花瓷韵,到挥毫泼墨装点社区文化,如同一幅青春奉献的生动画卷。志愿服务既是一种“给予”,更是一种“收获”。在服务他人中实现自我价值,在解决问题中锤炼能力,在文化传承中汲取精神力量。服务他人时,我们收获真诚感动,坚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未来,我们将持续拓展志愿服务平台,引入VR虚拟现实体验和小吸管搭世界实验,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点燃科学探索的火花,青年志愿者则在悉心指导中淬炼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每一次互动,都是责任担当的生动课堂;每一次奉献,都在厚植成长根基。这份精神力量将引领更多青年投身公益,在传承与创新中锻造坚实脊梁,让志愿之光照亮梦想星空。
撰文| 李嫣然
图片 | 韩保康 籍子洋 梅浩坡
审核 | 李嫣然 刘莹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嫣然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