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鄢梓沂)为缓解暑期双职工家庭“带娃难”的燃眉之急,汉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童梦同行·暑期成长营”支教小分队于8月1日奔赴中国农谷农创中心,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开启了一场为期十五天的沉浸式志愿之旅。在这里,大学生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护航员”,他们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开展活动,将科普、美育、德育巧妙融合,让托管班变身充满欢笑与温度的“第三课堂”,让托管班真正成为孩子们“暑”不尽快乐,“托得住”成长的“第三课堂”。他们与孩子们的每一帧画面都镌刻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每一处细节都折射出高校青年投身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童手塑桥米,志愿筑食光
“京山桥米”主题实践活动,作为荆门市双职工家庭托管服务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本地特色农产品体验,增强孩子们对区域文化的认知,同时缓解暑期看护压力。活动以湖北省地理标志产品“京山桥米”为核心载体,通过沉浸式手工体验,让孩子们在“做中学、食中知”,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活动现场,身着统一蓝色背心的志愿者早早完成布置:长桌经过严格消毒,整齐摆放着晶莹剔透的京山桥米饭、剪裁好的紫菜片、金黄松软的肉松、小勺、一次性手套等食材与工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米香,营造出温馨而有序的实践氛围。活动伊始,志愿者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向孩子们介绍了“京山桥米”的产地渊源、品质特点与文化价值。随后,志愿者现场示范饭团制作流程:取适量温热米饭、铺平紫菜、均匀撒入肉松、巧妙捏合成型。过程中,重点讲解了京山桥米的软糯特性如何提升饭团的口感与塑形效果,并介绍了当地居民传统食用方式,如搭配时令蔬菜、制作米糕等,让孩子们从“舌尖”感受乡土风情。在指导下,孩子们戴上一次性手套,围坐长桌,兴致勃勃地开启动手实践。从最初的生疏到逐渐掌握力度与节奏,他们尝试将米饭捏成圆形、三角形、爱心形甚至小动物造型。对于手法不熟练、配料过多或塑形困难的孩子,志愿者逐一进行示范和手把手指导,帮助他们调整手法、规范操作,确保每位孩子都能独立完成属于自己的创意饭团。经过约30分钟的专注制作,一盘盘形态各异、香气扑鼻的饭团作品陆续“出炉”。通过“可看、可做、可尝”的多感官体验,京山桥米这一地方优质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得以生动传递,让乡土教育真正“落地生根”。“我做的饭团像个小太阳!捏的时候米饭软软的,闻着特别香,做完我马上就尝了一口,太好吃啦!”一名7岁的小朋友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说。“以前只知道米饭能吃,今天才了解到咱们京山的桥米这么特别,还知道了它的种植历史,以后吃饭我要给爸爸妈妈讲讲桥米的故事。”一位10岁的孩子说道。孩子们在劳动中收获快乐,在分享中传递童真。
童笔描丹荔,志愿筑暖情
“丹荔绘夏”主题绘画活动,作为双职工家庭托管服务的常规环节,面向19名6-12岁儿童开展,旨在通过艺术体验丰富假期生活,缓解家长看护压力。活动以岭南特色水果——荔枝为创作主题,融合自然观察与艺术表达,引导孩子们在色彩与线条中感受夏日之美,释放创造力。活动现场,身着蓝色背心的志愿者早早布置好画桌,为每位孩子准备了画纸、彩色铅笔、水彩笔、调色盘等基础美术工具。教室前方的投影仪清晰展示着精心挑选的荔枝图像样本,包括枝叶的脉络结构、果实的饱满形态、光影的明暗变化等细节,帮助孩子们建立对写生对象的直观认知。在正式动笔前,志愿者以生动亲切的语言介绍了荔枝的生长特点与文化寓意,并现场示范如何进行轮廓勾勒、形状布局和色彩搭配。从枝干的走向到果粒的排列,从绿色渐变到红黄过渡,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观察,不时发出赞叹。随后,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开启独立创作。他们或专注勾线,或大胆上色,将自己眼中的“夏日荔枝”跃然纸上。有的画出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有的添加了蝴蝶与阳光,描绘出一幅幅充满童趣的“荔枝童话”。创作过程中,志愿者穿梭于孩子们之间,针对线条不流畅、比例失调、色彩搭配单一等问题,提供一对一的耐心指导,鼓励孩子们勇于尝试、表达自我。“原来一片叶子上能有好几种绿色,我把深绿和浅绿混在一起涂,叶子看起来就像真的一样!”一名8岁的孩子拿着画笔开心地分享。“我画的荔枝树上结满了果子,还有小鸟在树上唱歌,这是我想象中夏天的荔枝园。”完成作品后,一位9岁的小朋友主动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童手筑星梦,志愿伴之程
迷你太阳能卫星手工活动,作为双职工家庭托管服务的常规内容,面向20名6-12岁儿童开展,旨在通过基础科技体验丰富暑期生活,缓解家长看护压力。活动以“科技+动手”为核心,通过趣味性与教育性兼具的实践体验,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做中悟,收获知识与成长。活动现场,身穿蓝色背心的志愿者们有条不紊地分发手工套件,每套材料均包含预切割的环保塑料部件、小型太阳能板、齿轮传动装置等组件。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孩子们化身“小小工程师”,从零开始组装属于自己的太阳能卫星模型。他们需独立完成太阳能板安装、齿轮啮合、传动轴连接等步骤,并在完成后将作品置于阳光下测试运转效果。“当看到我的卫星转起来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原来太阳真的能发电!”一名参与活动的8岁小朋友兴奋地分享道。在阳光照射下,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小卫星缓缓旋转,螺旋桨轻盈摆动,光能转化为动能的奇妙过程让现场充满惊叹与掌声。当遇到部件卡接不牢、线路接触不良或齿轮卡顿等问题时,志愿者提供一对一指导,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动手调整,有效提升了他们的耐心、专注力与手眼协调能力。“孩子平时在家总看平板,这次不仅能动手,还能学到太阳能的知识,特别有意义。”一位下班后前来接孩子的家长表示,“托管服务既安全又丰富,让我们能安心工作,真的帮了大忙。”
十五天的 “童梦同行・暑期成长营” 志愿之旅虽已落幕,但中国农谷农创中心里的点滴温暖仍在延续。从京山桥米捏就的饭团里藏着的协作之趣,到 “丹荔绘夏” 画纸上晕染的创意之光,从非遗绿豆糕模具中印刻的文化之韵,再到迷你太阳能卫星零件间凝聚的探索之志,大学生志愿者用蓝色背心的身影,为双职工家庭的孩子筑起了暑期里的 “第三课堂”。每一帧携手创作的画面、每一次耐心细致的指导,不仅定格了孩子们的欢笑与成长,更彰显着高校青年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这场以爱为底色、以成长为目标的志愿行动,既是对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精神的生动诠释,也为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了一段 “暑” 不尽快乐的记忆,更让青春的力量在服务人民、助力社会治理的实践中绽放出璀璨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鄢梓沂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