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因行动而耀眼。2025年的这个夏天“科韵星火,智启燎原”赤心葵团队参加为期一周的七彩假期活动。这个“七彩假期”,团队把课堂搬到街巷,用游戏和故事把文明礼仪、中华文化悄悄种进孩子心里;在陪他们欢笑长大的同时,也把志愿精神写进自己的日常。一路同行,团队队员学会了更自如地表达、更用心地倾听,肩上的社会责任愈发清晰——原来,成就他人就是成全自己。
台上演古韵文脉育童心
为把文化带进社区,“科韵星火,智启燎原”赤心葵团队走进邢台信都区天厦家园,把教室变成小小戏台,为孩子们打通文化的血脉。他们选了“剪纸里的中国”作钥匙,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宏大的词儿化成一把剪刀、一张彩纸;孩子们捏着剪刀,顺着“福”字和“鱼”的曲线游走,纸屑落下,非遗便从展柜里的静物变成他们掌心里会呼吸的基因。活动创意十足,孩子们满载而归,还被邢台市新闻传媒中心点赞。团队成员用细致作盾,用服务磨剑,从每一次俯身帮扶到每一句轻声引导,既把文化的种子播进童眸,也在幕后把严谨与担当刻进自己的骨血——守护知识殿堂的赤子之心,由此愈发滚烫。
图 1:志愿服务团队围绕剪纸文化展开的剪纸体验
翰墨传薪火丹青绘未来
本次团队以“汉字的三千年呼吸”为题,把甲骨到楷书的蜕变讲成“种子—新芽—巨木”的童话:横竖铺成大地脉络,撇捺扬起风的羽翼。
笔尖轻落,孩子们屏息凝神,在“人”“禾”“家”三字的顿挫与回锋间,嗅到毛笔字里的千年墨香。“老师,我的字真漂亮!”“我要带回家送给妈妈!”童声与笑语交汇——此刻,汉字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符号,而成为他们血液里滚烫的文化脉搏。团队队员们被这一幕深深打动,用一滴滴汗水替他们埋下文化传承的种子,也为投身这场志愿之行而倍感荣光。
图 2在天厦家园帮助孩子们练习毛笔字
台上播新知健康润童年
在邢台信都分局敞亮的教室里,他们团队开启一节“健康+环保”的欢乐课堂。负责该模块的队员把膳食宝塔、护眼坐姿、垃圾分类三大主题,变成孩子们抬眼就见、伸手就碰的日常画面。面对“为什么蔬菜多吃、糖果少吃”的连珠炮式提问,他亮出“膳食宝塔”模型:最底下谷薯像稳稳的地基,中间果蔬似五彩花园,尖尖上的油盐糖则被叫做“只能点一点的调味小精灵”。孩子们悄悄把每日餐盘的样子刻进了心里。
护眼时间,队员把坐姿口诀编成动感操:“一拳一尺一寸,护眼骑士出发!”孩子们挺直腰背,右拳贴胸——“桌子隔一拳”,左掌竖眼前——“书本离一尺”,教室秒变“护眼训练营”。垃圾分类时,讲台成了“环保竞技场”:蓝红绿灰四只小桶列队,队员们分发果皮、电池、报纸、剩饭的卡片,“蓝桶可回收,红桶收有害,绿桶装厨余,灰桶是其他,各找各家!”奔跑、投递、欢呼,卡片精准落桶,掌声与“进啦!”此起彼伏。
此刻,膳食宝塔的均衡、挺拔坐姿的规矩、四色桶的秩序,已跳出课本,化作孩子们握在手心、带回家里、落进日常的健康与环保种子。团队队员们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做,为培养文明小公民添一把劲。
图 3为做垃圾分类游戏的小朋友们做指导
承千年雅韵润少年初心
在邢台信都区天厦家园,“科韵星火,智启燎原”赤心葵团队铺开一幅“瓷上江山”——白坯为纸,蓝料为墨,让青花瓷的千年波纹在孩子指尖重新荡漾。一枝缠枝莲,一道回纹,当“为什么偏偏是蓝色”的童声响起,队员播放短片,带他们看青花诞生的每一步,神奇的色彩变幻间,中国文化的种子悄悄落进他们心里。
藏袍宽袍似高原的风,蒙古袍腰带像草原的地平线,苗族百鸟衣则是山岭的晨雾与鸟的翅膀。仿佛听见侗族大歌的合唱与维吾尔手鼓的节奏。最热闹的是“给未来的自己穿衣”环节——一张印有小小轮廓的线稿纸,变身“民族换装秀”。小朋友们踮脚勾线,红黄蓝绿在白纸上绽放,像一场微型的“民族大联欢”。
当最后一笔青花勾线收笔,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合影,镜头里,瓷盘与纸衣交辉,蓝白与五彩相映。此刻,青花瓷的幽蓝、苗绣的斑斓、蒙古袍的辽阔,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默展品,而成为他们掌心里、笑脸上、记忆里的——可以带回家的中国。“科韵星火,智启燎原”赤心葵团队所带来的民族与青花之行,丰富了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
图 4为同学们讲解并绘出民族服饰和青花瓷
这段志愿旅程,把感动与成长一并刻进了团队所有人的心里。接下来,“科韵星火,智启燎原”赤心葵团队会继续把根扎在志愿服务里,让更多伙伴同行,用陪伴守护童心,用声音传递传统,把光和热一直传下去。
撰稿:韩保康
图片: 梅浩坡 籍子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保康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