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金融学院“乡村振兴团队”于暑假期间前往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拉马台村,探寻乡村振兴背景下拉马台村的发展之路。
了解乡村发展之路
“几年前决定搞规模化种植时,谁也没想到能走到今天。”鲁毅书记回忆起起步阶段,语气里带着感慨,“最初试种那批苗,因为技术没摸透,一下赔了20万。”他说,当时村民们心里都打了退堂鼓,但看着闲置的土地,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谈及产业现状,鲁毅书记介绍,现在西红柿种植有了标准化流程,从育苗到挂果要经过120天的生长周期,每个大棚都由年长村民负责维护——这也是农村的真实现状,年轻人大多外出了。
“传统路边摊卖不上价,后来试着搞网络直播,单场销量很可观,现在不仅和山姆等超市建立了长期合作,还拿到了欧盟认证。”鲁毅书记算起收益账,如今村里的西红柿产业已实现稳定盈利,正带动村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走。
对年轻人,鲁毅书记也有期许:“现在的网络平台是个好东西,你们年轻人要学会打造自己的人生IP。不用刻意包装,把种植过程、乡村生活拍下来就行,真实的东西最有感染力。”他觉得,用网络记录生活的同时,也是在为家乡的农产品“代言”,这种方式比单纯吆喝更有力量。
图1为鲁毅书记向团队介绍拉马台村发展之路。
探寻西红柿生长奥秘
在前往西红柿大棚的路上,鲁毅书记自豪地介绍:“拉马台村是沈阳市第一个西红柿农业示范村,现在经过的棚区都是30年往上的棚区。”
走进西红柿大棚,鲁毅书记表示,在定植方面,这绝非易事,而是一门深厚的学问。这一过程需要考虑西红柿的特性、土壤条件和气候因素,以确保成活率。同时,鲁毅书记指出了现在农村的现状,“从事种植的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几乎没有年轻人。”这本身也是农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此外,湿度管理也是重中之重。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西红柿的生长,在西红柿生长阶段必须进行严格管控,以确保西红柿的长势。
不仅如此,他还提到,拉马台村“铁皮西红柿”的甜,主要得益于大棚内早晚近40℃的温差。“温差越大,瓜果呼吸作用越强,积聚的糖分越多。”同时,铁皮柿子富含丰富的叶绿素使其果肉呈现为绿色,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图 2为鲁毅书记向团队介绍西红柿生长过程。
直播助力农产品销售
七月的拉马台村,田间地头的西红柿迎来丰收旺季。乡村振兴团队来到村里的西红柿种植基地,了解西红柿的种植过程,通过实践网络直播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带货”,见证拉马台村的西红柿是如何从田间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拉马台村种植西红柿已有数十年历史,沙质土壤与山泉水灌溉造就了果实酸甜多汁的独特口感,但长期以来,“酒香也怕巷子深”,销路不畅始终是村民们的心头事,但是当地村书记通过直播带货破解这一难题。此次乡村振兴团队的到来,通过实际直播了解到当地西红柿畅销的艰难过程。
直播现场设在室内,团队成员首先都进行自我介绍,然后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调试镜头、补光设备,确保画面清晰呈现果实的色泽与质感;有的化身主播,手持西红柿,向网友详细介绍品种特性、种植过程及营养价值。主播一边演示,一边回应着直播间的提问,有的同学甚至当起了“吃播”,咬下果实的“咔嚓”声透过麦克风传向屏幕另一端,引得评论区纷纷留言“看着就酸甜”“想尝尝家乡味”。
据团队负责人介绍,此次直播不仅聚焦产品销售,更注重挖掘品牌故事。直播中,队员们穿插介绍拉马台村的农耕文化、生态环境,让网友在了解产品的同时,感受到乡村的质朴与活力。团队成员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实践,将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振兴,让更多像西红柿这样的特色农产品借助互联网“出圈”,为村民拓宽增收渠道。
图3为“乡村振兴团队”队员直播助力西红柿销售。
图4为乡村振兴团队与鲁毅书记合照。
此次“三下乡”助农活动,不仅了解到拉马台村发展之路和拉马台村西红柿采用直播带货的艰难历程,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青年担当,成为连接乡村与市场的“数字桥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家齐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