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曲高贤 崔泽荀 何建军) 层峦叠嶂的辽东群峰浸染着初晨的露水,一行年轻人踏碎了密林的寂静。7月8日至9日,东北电力大学理学院“理响青春,吾辈力行”实践团辽宁省本溪市满族自治县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辽宁省本溪市南芬区大冰沟国家地质森林公园,开启了为期两日的抗联寻访之旅。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青年学子以脚步丈量历史足迹,用行动深切缅怀革命英烈。
关门山抗联密营遗址:密营游击惊敌胆,铁血精神护山河
7月8日,实践团成员抵达本溪市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山路蜿蜒,将实践团引向关门山深处。拨开繁茂的枝叶,依山势藏匿的密营群落渐次显露。讲解员的声音低沉而庄重:“这是杨靖宇将军1936年亲手布设的生命线,它静默地见证了密林游击战的生死较量。”每一处石垒、每一条残损的木梁,都不再是冰冷的文物遗存,而成了向今人急切倾诉的信物。
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过抗联战士曾经走过的林间小路,探访革命英烈曾经生活过的痕迹,来到山顶可以看到复建的密营遗址、兵营、被服厂……当实践团成员栾雨欣的手指触到营房墙体的凹痕时,指尖传来岁月的粗粝质地。“这些浅浅的刻痕是时间都难以抹平的印记。难以想象,这样简陋的环境竟是他们坚忍的堡垒。”她的感慨是面对历史实物时最本能的精神回响。密林深处,一件件遗物承载着那些远去生命的沉重与炽热,让抽象的“铁血精神”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在年轻人心头撞击出肃穆的回声。
▲图为实践团成员探寻抗战遗址。 宋雨轩 供图
大冰沟抗联教育基地:展图之中烽火动,英名如炬耀后人
次日,大冰沟的原始林涛迎来这支追寻的队伍。群山环抱之中,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一师独立营的根据地遗址与东北抗联遗址教育基地默然屹立。教育基地展馆内,一位白发老者,指着发黄的照片纹路和实践团成员说:“看,这些模糊的轮廓下,是赵一曼从容就义前写给孩子的手书墨迹,是杨靖宇将军胃中枯草见证的孤勇绝境……”展柜中一件打满补丁的军装,一把锈迹覆盖的砍刀,不再只是陈列品。青年学子高越站在赵一曼的照片前长久驻足,“那张年轻面容透出的决绝,不是历史书上的铅字,而是能烫穿岁月冰层的火焰。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可以撕裂黑暗的光。”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抗联英雄事迹。 宋雨轩 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探寻抗战遗址。宋雨轩 供图
大冰沟抗联文化栈道:亲身重走抗联路,密林丛中铭初心
走出展馆,踏上依陡峭山势开凿的“抗联文化栈道”,历史的严峻挑战突然具象为脚下每一步的艰难。在近乎垂直的岩壁上,当年哨兵踏出的凹痕仍清晰可辨。学生刘星宇攀爬时紧握栏杆,汗水滴入脚下的深谷:“仅仅是徒步而行,已是惊心。他们扛着枪弹辗转、埋伏,该是怎样的信念在支撑?”重走之路,让教科书中的字句在崎岖险径中轰然落地,化作对勇气的无声震撼。每一步都在追问:八十年光阴流转,那坚韧的脊梁如何在当代青年血脉中接续挺立?
▲图为实践团成员重走抗联路。宋雨轩 供图
两日跋涉,从关门山的密营追思,到大冰沟的历史聆听与栈道重历,实践团负责人张青茹在疲惫中眼中有光:“站在抗联遗址前,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负重前行——不仅为自己,更为肩上的时代责任。那些沉睡在展柜里的日记,此刻如星火溅入心底。”团队成员随后整理史料,在校园策划“抗联信物故事会”,将密营里的搪瓷碗、密林中的联络符号变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信物桥梁。这坐标将无声地立在每个曾踏足其间的青年心上。它在密林的静谧中拷问勇气,在白山黑水的苍茫里确认忠诚——它提醒后来者,守护脚下的土地,有时并不需要血洒疆场,而只需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每一次坚定的选择中,承续那种名为不屈与忠诚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大冰沟抗联教育基地合照。宋雨轩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青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