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学院学子深入良丰下村与泽华研学基地探寻油茶文化

发布时间:2025-08-07 14: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甘宇阳   阅读 85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5日,桂林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雁山区良丰下村与泽华研学基地开展以“千年油茶韵,传承中华魂”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通过走访调研、文化宣传与沉浸式体验,探寻油茶这一桂北非遗美食的历史脉络、制作技艺与文化内涵。

古村探访:记录村民的油茶生活

在良丰下村,队员们手持宣传册在村巷中走访调研。在一处石桌旁,他们遇到了正在纳凉的老人。当问及油茶时,一位老奶奶一边比画着捶打动作一边说:“油茶?家家都喝哩!老姜茶叶这么一捣,配炒米、葱花,喝完浑身暖!”其他围坐的老人也回忆起邻里共饮油茶的场景。

在探访途中,队员们遇到一位在家门口玩耍的孩童,便利用图片资料,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介绍油茶的原料和历史。孩子指着图片中的炒米花表示:“这个脆脆的,好吃!”走访中,团队成员发现村民虽熟悉油茶,但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有限。为此,队员们向村民详细讲解了油茶的千年历史及其蕴含的养生理念,例如“姜驱寒、茶提神、炒米饱腹”的药食同源思想。一位老奶奶听后表示:“喝了半辈子,今天才更懂门道。”

桂林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成员们与村中老人宣讲

桂林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成员们与村中孩童进行油茶知识宣讲

研学体验:学习传统油茶制作技艺

带着在良丰下村的调研收获,实践团成员来到雁山区泽华研学基地。在非遗传承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亲身参与了油茶从原料到成品的制作过程。动手实践前,导师首先向队员们讲解了油茶制作的核心步骤、所需工具(包括特制铁锅和茶槌)以及关键原料的选取标准,例如老姜的挑选要求及本地茶叶的品种特性。随后进入操作环节,队员们将铁锅置于电子灶上加热至适当温度,并按导师示范投入切块的老姜、蒜米和本地茶叶。进入核心的捶捣环节,当地俗称“打油茶”,在导师强调“手腕要沉,力道要透”和均匀捶捣的要领后,队员们开始实践。他们将老姜、蒜米和本地茶叶投入烧热的铁锅中,用茶槌反复捶打。富有节奏的捶打声在灶间响起。随着捶捣的进行,原料逐渐破碎融合,同时散发出由姜、蒜、茶叶受热混合产生的浓郁的辛香气味。亲身体验捶打过程,让队员们对油茶制作技艺有了直观的认识。

研学基地导师给桂林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成员们进行制作油茶的讲解

桂林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团队成员在良丰下村中合影

实践成果:整理知识并思考传承

本次实践活动聚焦于雁山区油茶非遗的调研。团队成员详细记录了村民分享的油茶生活故事和情感关联。基于收集到的信息,团队设计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油茶知识手册。手册使用通俗语言,系统介绍了油茶的历史、功效与标准化制作流程。有村民翻阅后表示:“这些图文很清晰,一看就懂,让我们对自己天天喝的油茶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泽华基地的体验环节,队员们亲手尝试了油茶制作的关键步骤。参与体验的陈同学表示:“自己动手打油茶和听讲解完全不同,打油茶的每一步都很有讲究,真切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精妙之处。”团队成员在实践中体会到油茶制作技艺凝聚的智慧。黄同学在交流中谈到:“这次实践让我觉得,要传承好油茶非遗,光记录知识可能不够,还需要让更多年轻人觉得有趣、愿意参与进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甘宇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