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莫玉芳、赵美燕)在 八桂大地的山水画卷中,桂北古民居建筑如同散落的文化珍珠。为深入探究桂北地区古民居建筑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2025年7月9日,教育与音乐学院“桂北古民居建筑文化研究团”专程前往广西桂林阳朔县东北部的兴坪古镇,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团队成员一踏入古镇,便被当地的干栏式建筑深深吸引——这些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古老建筑,不仅是漓江畔独特的风景,更是桂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此次调研旨在系统挖掘其建筑智慧与文化底蕴,为古民居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积累研究素材。
桂林学院“桂北古民居建筑文化研究团”团队合照
一、巧思构筑:传统建筑的实用美学
兴坪古镇的干栏式建筑多为二至三层,底层架空以圈养牲畜或存放杂物,中层为居住空间,中轴线处的神龛承载着家族信仰,顶层用于储存粮食。建筑以竹木为材,通过榫卯和竹篾绑扎连接,无需钉子却稳固耐用。大坡度屋顶覆盖小青瓦或茅草,部分房屋设挑台、走廊,既满足排水需求,又增添空间层次感,与山水环境浑然一体。
兴坪古镇干栏式建筑
二、文化沉淀:传统与精神的延续
这些干栏式建筑从选材到建构,再到设计布局,无不是先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体现。底层架空设计有效防潮、防虫蛇,还能避免洪水侵袭,而建筑依山靠河而建的布局,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同时,它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壮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形式,神龛的设置是对祖先崇拜和家族观念的深刻表达,火塘则是家庭活动与社交的中心,承载着无数温暖的故事。在探寻过程中,团队成员深深感受到这些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民族精神的守护者。
兴坪古镇干栏式建筑
三、岁月留痕:见证历史与社会发展
兴坪古镇历史悠久,早在三国吴甘露元年即为熙平县治,干栏式建筑静静见证了古镇的兴衰,是研究古镇历史变迁的珍贵实物资料。从这些建筑的演变中,能看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轨迹,材料从纯竹木到融入砖石,再到如今加入现代化元素,每一次变化都是时代的印记。团队成员在研究中深刻体会到,这些建筑不仅仅是砖石竹木的堆砌,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古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兴坪古镇武圣宫·古戏台
四、守护传承:共筑历史文化的未来
如今部分干栏式建筑因年久失修或保护不当出现损坏、倒塌的情况,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带来游客流量过大、商业开发过度等压力。面对这些挑战,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行动,对重要建筑进行修缮加固,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加强宣传教育。这一系列举措有效保护了建筑风貌和文化内涵,同时也看到了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决心与希望。
遭到损坏的干栏式建筑
五、团队成员感想
参与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研究兴坪古镇干栏式建筑,对团队成员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贵,也更加坚定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瑰宝的信念。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些古老的建筑,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莫玉芳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