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 (通讯员 徐春梅) 2025年7月5日,楚雄师范学院赴双柏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双柏县马脚塘村创新开展"非遗+围裙剧"特色推普活动,为当地村民带来别开生面的语言学习体验。
一、"非遗+围裙剧"特色推普模式
“非遗+围裙剧”推普模式以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和双柏县当地特色为文化内核,结合传统围裙剧的互动表演形式,通过“一块围裙布、百变道具、全民参与”的沉浸式叙事,实现非遗保护与普通话推广的双重目标。该模式以围裙剧表演为载体,将深奥的民族神话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剧场体验,让观众在语言互动、文化感知中自然习得普通话表达。
1. 非遗活态传承
史诗新编:将彝族《查姆》中“独眼人→直眼人→横眼人”三时代进化、兄妹婚配等核心情节提炼为戏剧冲突,保留“梭罗树”“葫芦避洪”“竹筒爆语”等文化符号。
道具非遗化:《双柏一家亲》中使用傣族织锦,《万物同源》中使用的彝族麻布、竹响筒等传统器物,围裙本身即成为“移动的非遗展板”。
2.推普沉浸策略
语言分层渗透:主讲人用标准普通话叙事,穿插彝语拟声词(如“啊孑孑”“阿喳喳”),通过对比强化记忆。
互动强输出:设计“齐吹雾气”“搓手取暖”“贴星辰”等动作指令,推动观众用普通话回应(如“呼——”“噼啪!”)。
图为志愿者带领幼儿与家长进行围裙剧表演。黎秀珍供图
3.低成本高互动
围裙舞台:深蓝围裙划分“天地人”三区,通过贴、翻、抖等手法实现场景秒切换,无需复杂布景。
道具轻量化:用不织布进行围裙剧道具制作,枯树枝象征神树、红布模拟火焰、葫芦道具一物多用,契合乡村推广普通话的便携需求。
4.多感官协同
听觉:竹筒模拟爆炸声、齐诵创世咒语。
触觉:传递麻布片感知纺织文明,摸葫芦体会逃生智慧。
视觉:太阳纹贴纸形成“文化图腾”视觉标记。
图为部分不织布围裙剧道具。杨琳琅供图
二、多重场景演示成效显著
实践团采取"广场+村庄"双线推进模式:
1、广场演示区:
在查姆文化广场,龙泉广场等多个广场设置非遗围裙剧表演场地,通过围裙剧+非遗这种新颖的形式,在广场上迅速吸引大量人群前来观看拇指画,一起吹散雾气,贴银星等互动环节让观众们参与进围裙剧里来。现场气氛热烈,许多孩子从最初的害羞到主动用普通话交流
图为志愿者在仙鹤广场进行围裙剧表演。徐琪媚供图
2、村庄演示区:
以非遗共鸣消除语言学习隔阂,尤其适合彝族聚居区村庄。在妥甸镇马脚塘村进行围裙剧表演,农村地区幼儿普通话水平普遍存在缺陷,但是对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环境较为了解,通过把围裙剧和《查姆》非遗文化和双柏县当地特色查姆湖和茶园结合在一起,主讲人用普通话来进行表演,内容和形式上通俗易懂,同时也能让参与者学习到普通话,从而提升团队推普效果。
三、活动反响热烈
图为实践成员出发前合影。徐琪媚供图
本次活动惠及马脚塘村300余个家庭,取得显著成效。许多家长表示:"孩子现在更愿意说普通话了,还能给我们讲故事。"楚雄师范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优化"非遗+围裙剧"推普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力量。
撰文 | 陈妍如
图片 | 徐琪媚 黎秀珍 杨琳琅
审核 | 徐春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春梅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