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山东理工大学向日葵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济南市长清区儒师教育,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实践团成员崔裕昊以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切入点,通过深度解析与互动问答,带领中学生感受古诗中的自然哲思与家国情怀。
图为实践团成员崔裕昊讲解古诗。
情景交融解诗意,哲理思辨悟诗魂
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崔裕昊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开篇,引导学生描绘诗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壮阔画面。他结合镇江北固山地理特征,解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蕴含的时序交替哲理,指出“日生残夜”“春入旧年”不仅写景,更象征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自然规律。学生们感叹:“原来诗句里的‘春’和‘日’不只是景色,还藏着这么深的道理!”
图为实践团成员崔裕昊为学生指导。
互动问答激思维,文化传承润无声
实践团创新采用“问题链”教学模式,围绕“归雁洛阳边”的意象展开讨论。当被问及“为何诗人选择归雁传递家书”时,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回答:“大雁秋季南飞、春季北归,诗人借其迁徙习性,寄托对洛阳故里的思念。”崔裕昊进一步补充,该句与王湾洛阳籍身份形成呼应,深化了游子思乡的主题。课堂尾声,学生们即兴创作现代诗表达感悟,实践团成员现场点评,形成古今对话的生动场景。
图为学生回答问题。
经典新解启心智,青春力量续文脉
《次北固山下》的教学不仅让中学生领略到唐诗的意境之美,更揭示了古诗中蕴含的地理、历史与哲学智慧。崔裕昊在课后总结到:“我们希望打破机械背诵的局限,让学生理解经典为何历久弥新。”随着暑期社会实践的深入,向日葵团队把更多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案例,用青春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为教育赋能文化传承写下生动注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萌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