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甘思城、蓝佳乐、黄诗雅) 当小美因家境羞涩低头躲闪时,当小宇用自负筑起隔阂时,我们深知,少年的迷茫里,藏着想要被接纳的渴望,更需要一份“有边界的保护”与“有温度的指引”。7月14日下午,佛山大学法学院法韵乡谣实践队走进梅州大埔中学的校园,带着《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心灵守护指南”,要让每个迷茫的少年都知道:法律,是托举尊严的手,更是照亮成长的光。
一、 心理课堂里,温柔引导化解心之困惑
图为队员介绍“乔哈里窗”探索表
图为同学们举手提问
自我认知”课堂小游戏如会说话的镜子,照见孩子心底的密语。不少同学像小美,总在“别人的光环”里比较,对着“乔哈里窗”探索表面露愁容,有孩子小声嘀咕:“穿旧衣服会被笑话吗?”队员不是选择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坐在他们身边,指着探索表“自我价值”一栏说:“每个人闪光点不同,就像向日葵开花模样不受生长位置影响,你身上的善良、认真才最该被看见。”话语中的暖意,让孩子们舒展了眉头。
有同学问“爸妈总说‘我是为你好’,可以随便翻我日记吗”,队员们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带大家逐字读出《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尊重未成年人隐私权”条款。队员用“就像游戏里要尊重搭档的动作节奏,家人的爱也要有边界”的比喻,让同学们明白法律早已在“爱与尊重”间划出温暖界线。
二、案例分享,共情引导点亮心之角落
图为队员讲解自我认知方法
PPT上的案例反映同学们日常中的情况。看到“小宇嘲笑同桌”案例时,队员们没有急着评论是非,而是轻声提问:“如果换成是你被这样说,心里会是什么滋味?”有同学称会难过、觉得自己有错。在共情中,大家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嘲笑他人不足,而是看到自己和他人脆弱后仍温柔相待。
分析“自我认知偏差”时,队员给家长递“心理处方”,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关注未成年人心理需求”条款,告知家长们,当孩子陷入“我不够好”困境时,陪其找到“闪光点”比批评更有用。法与情在心理课堂交织,使法治精神走出条文,成为孩子成长准则。
三、 心与法同行,共筑“成长防护盾”
图为队员和同学们一起完成课堂实践
佛山大学法学院法韵乡谣实践队把心理课堂变成“法治播种机”,让“法治课堂+家校共育”的联动模式生根发芽。《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家庭教育促进法》就像心理课堂上的“合作搭档”,和学校、家庭、社会一起,为少年们筑起一道既坚固又温暖的“成长防护盾”。
这个夏天,法治的种子已悄悄萌芽于同学们的心田。愿每个少年都能在心理课堂的滋养与法律的守护下,勇敢地对自己说:“我值得被爱,我能向阳长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志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