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7月10日至14日,商洛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绿韵丹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团在商洛市范围内的丹江沿岸,开展以“保护丹江水源”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水质监测、环保宣讲、走访调研等形式,用脚步丈量丹江沿岸,以专业守护碧水清流。
专业赋能:用数据守护一泓清水
实践团依托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优势,沿丹江干流从二龙山水库至金丝峡镇设置十五个取样点,对每个采样点的水体分别进行pH值、浊度、电导率的检测,并将数据与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比对分析。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集水样的过程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集到的全部水样图片
走村入户: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实践团成员身着统一志愿服,深入乡村街巷,开启生态知识传播之旅。在乡间小道,成员们与村民围站交流,手持精心制作的生态宣传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丹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丹江生态对乡村水土保持、农业灌溉的作用,到守护生态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的远景,成员们耐心阐释,引导村民认识到生态保护与自身生活质量、乡村未来发展的紧密关联。遇到年纪较大、视力不佳的村民,成员们便“化书为话”,将宣传内容转化为唠家常式的讲解,让生态理念真正走进村民心里。
图为实践团成员宣讲的图片
深入走访:聆听岁月里的丹江故事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入丹江沿岸的村民家中开展走访,聆听他们口中的丹江变化。实践期间,队员们走访了杨源村老党员杨大爷。在简朴的家中,队员们与杨大爷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当地村民的用水习惯和环保意识。通入户走访,团队收集到一手的资料,这不仅为后续的科普宣讲提供了针对性内容,更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基层环保工作的复杂性。只有真正走进村民家里,坐在他们的板凳上聊天,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情况。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杨大爷家中合照的图片
青春担当:在实践中淬炼成长
22天的丹江水源保护实践,让这群青年学子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式成长。通过实地水质检测、入户走访调研和环保科普宣传,队员们不仅将课堂所学的资源循环科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在基层实践中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这段实践经历既是对专业知识的检验与拓展,更是一次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锤炼,为未来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夜村镇服务区合照的图片
回望这段实践经历,队员们收获的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有对社会责任的全新认知。"守护丹江不是一次活动,而是一份需要长期坚守的承诺。"这句话,已经成为"绿韵丹江"实践团全体成员的共同信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钟奇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