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堰的韧性密码——川农学子探索都江堰灌渠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发布时间:2025-07-27 16: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罗渝、姜懿芹   阅读 4.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在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和“天府粮仓”建设的背景下,今年暑期6月15日至7月20日,一支由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的19名研究生组成的堰水智理·灌通农兴实践服务团深入都江堰6个镇21个社区,围绕灌渠韧性提升这一核心议题,深入开展实地调研,系统考察这一国家级重点灌溉工程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路径。通过对都江堰灌渠系统的工程韧性、管理韧性和生态韧性进行深入分析,团队力求解码“千年古堰”的现代韧性密码。

工程韧性:从“千年工程”走向智慧水利

都江堰灌渠系统,作为千年古堰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包括东风渠、人民渠等多个重要灌渠。根据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工作人员的介绍,该中心目前管理着126条干渠,覆盖超过3000公里的灌溉线路。然而,随着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冲击,传统灌渠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提升其韧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应对极端天气和水资源调度压力,智慧水利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都江堰灌区引入了数字孪生系统,配备了451处视频监控、89处AI视频识别点位、163处枢纽工程建设工情监测点位、部分重点区域试点推广无人机巡测。此外,灌区还建设了1264处关键控制断面的计量设施、推进了293处关键制口的闸门自动化改造等,从而构建了“天空地人”一体化监管监测体系,使得灌区调水可在灌区指挥中心远程操控“一键直达”。

依托现代科技的支持,都江堰灌区已初步实现对整个灌区的动态智能管控,成功迈出了从“治水”到“智水”的重要一步。智慧水利的应用,使得灌渠系统能够在汛期自动调整水位和流量,精准平衡灌溉需求与水资源利用,从而显著减少了水资源浪费和设施损坏的风险。

团队成员飞无人机影像图 团队成员供图

管理韧性:多元协同,逐级响应

在都江堰灌区,渠道管理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协调与组织的复杂系统问题。灌区的渠道管理体系体现了“纵向统筹+属地管理”的复合型格局,市、镇、社区三级逐级分担管理责任,形成了协同高效的管理模式。东风渠管理站作为核心单位,借助智能化技术,逐步简化管理层级,并依托水网建设中心提升了管理效率,实现了精准的水流调度。

在村镇层面,河长制的推行极大增强了地方管理能力。聚源镇仰主任提到,镇上和社区都设有专门的河长,负责日常巡查,确保灌渠安全。每周进行三次巡查,并通过拍照上传巡查结果,结合视频监控实时监控各干支渠段,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电话反馈。汛期前,社区还会组织专门的巡河行动,确保各类潜在风险得到及时响应。

图为团队成员实地探查现场照片

然而,调研也发现,尽管管理模式初步建立,部分地区仍存在管理交叉和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例如,玉堂镇在灌溉高峰期遇到用水调配冲突,石羊镇由于用水需求急剧增加,导致原有渠系无法覆盖新开发农田。资金问题也是制约渠道修复和维护的关键瓶颈,很多灌区的基础设施修复和日常维护仍依赖项目资金和村民自救,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影响了管理的可持续性。

图为团队成员与金陵社区书记交流照片 

总的来说,尽管都江堰的渠道管理框架已逐步完善,面临的一些挑战依然需要进一步优化,尤其在资金保障和资源调配方面。

生态韧性:人水共生的未来路径

都江堰灌区在新时代所面对的,不仅是“水从哪里来”的问题,更是“水往哪里去”的挑战。受气候变化影响,在蒲阳街道、青城山镇、玉堂镇等地,山洪、泥石流、内涝、渠道堵塞等问题频繁发生。据媒体报道,青城山一带每逢雨季常发布暴雨红色预警,生态安全压力持续上升。

与此同时,土地开发、道路建设和旅游扩张等人类活动也对原有渠系生态造成干扰。如青城山柏江社区原有部分灌渠因修建马路被截断,荒废十余年;赤诚社区沙沟河低洼地段久未维护,一处70米堤岸的垮塌点仍在等待修复资金;玉堂九龙社区反映部分地方的修渠过高,水泥路阻断灌水,出现水源“到不了”的尴尬局面。

面对这些生态压力,一些社区正积极探索应对之道。如蒲阳街道双柏社区定期雨季前进行渠道的春淘工作,力求把雨季影响降到最低;石羊镇通过修建蓄水池、开发地下水、天然河道补水等措施提升生态调蓄能力,并建立内涝高风险点清单,开展有针对性的预警和整治,初步构建起一套适应性强、响应及时的生态风险应对机制。

图为蒲阳街道双柏社区春淘工作现场施工图 

千年古堰的新启示:从遗产保护走向韧性治理

都江堰的韧性智慧不仅体现在工程本身,更体现在其系统性治理理念之中。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调研与深入访谈,堰水智理·灌通农兴实践服务团认为,都江堰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更是一套涵盖“科学分水、系统联动、多元共治”的韧性治理体系,其核心在于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和协同共治。

调研发现,近年来灌区在智慧水利建设、基层治理机制完善、社区参与能力提升以及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呈现出从单一水利工程向综合韧性系统转变的趋势。

图为团队成员现场调研合照

面向未来,团队建议,应以更系统的视角推进都江堰灌区的现代化转型,不仅关注硬件修复,更要重视机制更新与主体联动,构建施支撑-机制保障-社会协同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框架。尤其在农业转型、气候变异和乡村振兴交织背景下,更需强化财政支持、优化项目机制,推动各级主体间的高校协同。正如团队所言:“都江堰的智慧,不只是古法分水的技巧,更是一种跨越千年的系统治理艺术。”

撰文 | 姜懿芹、罗渝

图片 | 堰水治理团队

审核 | 付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罗渝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