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谷榕艳)“老师!我捏的“美”字在跳舞!”2025年7月18日,在肇庆市封开县杏花小学的课堂上,一群可爱的孩子们正用黏土描绘着五千年前的甲骨文。华南师范大学向阳实践队通过一场穿越千年的“汉字探源”课,点燃了乡村学子对中华文明源流的探索热情。
甲骨文作为中国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系统成熟的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是解读“何以中国”的密码。为了让这份镌刻在甲骨文上的文明变得触手可及,队员瞿彦怡通过视频拆解“明=日+月”“看=手+目”等造字逻辑,引导学生体会汉字从象形到会意的演变脉络,深刻感悟中华文明,在实践中初步了解汉字构字规律。
▲图为队员瞿彦怡讲解甲骨文知识 甲骨文“象形”“指事”“会意”的造字方法,让孩子们勾连古今,感受中华先民们是如何立足自然、观察自然。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着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千年前的文明史和文化史与他们相伴相生,教会他们如何在祖国大地上寻脉摸根。兽甲龟骨上的刀削斧刻,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最初记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图为队员瞿彦怡指导学生 “这些符号不是冰冷的刻痕,而是我们文明的印记。”队员瞿彦怡指着黑板上的甲骨文说道。“‘明’为何是‘日’加‘月’?‘看’怎么像‘手’遮在‘目’前?”学生小雨惊呼道:“哦!我明白了,‘休’是人靠树,‘采’是手摘果!”此起彼伏的惊呼声中,古老先民的生活智慧如在目前。追溯甲骨文的过程,是一场与三千年前造字者展开的、酣畅淋漓的对话。从死记硬背到理解造字逻辑,同学们文化自觉的种子已悄然萌发。
▲图为学生的甲骨文创意手工成品
“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当古老文字在黏土中再次“新生”,文明传承便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一场双向奔赴。它生动地诠释:最好的传承,是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融”入生活,“种”进心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夕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