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理市积极推动医养结合,政策创新力度明显加快,但在实现“从少到多、从有到优”的过程中,医养结合还存在“养”的专业性不强、“医”的支撑力不足、医养资源统筹机制尚不健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优化养老布局、探索多元化医养结合新路子,2025年7月,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银龄守护”医养结合调研实践队在褚晓锐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社区医院、养老院联合医院、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实地走访,寻找答案。
社区医院:医养衔接的基层微光
7月7日,实践队员实地走访绿玉社区的社区医院。社区医院是医养衔接的基层阵地——量血压、测血糖、中医理疗,承担着最基础却关键的医疗工作,老年人群体大多会选择在社区医院看小病、开药,社区医院无法处理的问题会转送到上级医院就诊。
据受访的社区医院医生反馈,社区医院主要以免费体检、入户随访和建立健康档案为抓手,以此来在辖区嵌入养老服务。但免费体检难以满足细致需求,人口流动频繁让个性化档案难以建立全面;与上级医院虽然有双向转诊机制,但政策支持并不明确,让社区医院“两头难”,既无法满足病人便捷转诊的需求,也无法与上级医院精准对接。社区医院,是基层医养的微光,亮着热忱的坚守,也映着待填的沟壑。医养结合想要纵深推进,离不开社区医院对老年人个体化的健康守护,更离不开医疗技术提升和人员能力进阶。
▲实践队员采访绿玉社区工作人员
养老机构:医养一体的温暖方舟
7月8-11日,实践队员在调研大理市锦鑫养老院和南山养老院的过程中,同时也采访了养老院内设医疗机构的值班医生。南山养老院里,在老年病诊疗方面深耕近十年的陈医生说,面对养老院常见的慢性病、阿尔茨海默症等挑战,医生们借双向转诊机制打通就医通道,与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展开了深度合作。
同时她提到目前养老院内设医疗机构的困境,医保改革后用药的限制有所增多,同时需要患者自费的药品也越来越多,无形中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南山养老院是一家普惠型企业,希望政府和养老机构管理者努力让老年人在少花销的情况下得到优质护理服务。
▲实践队员访谈南山养老院内设医疗结构的陈医生
▲大理市南山养老院护士长为实践队员介绍养老院情况
锦鑫联合医院医生扎根养老院9年,聚焦老年慢性病日常管理,监测、调药、应急处理环环相扣,借与多家医院合作的双向转诊的契机,为老人看病提速,却也需要在设备、沟通等难题前思索突破,特别是在一些辅助检查所需的大型设备方面,如果单单让养老院承担,可能会造成投入跟产出比例低,无法支撑设备正常运营的结果。
养老院内设医疗机构,同以医养融合为锚,一头牵着医疗专业,一头系着养老温度,努力为老人铺就安稳、有尊严的晚年路,也折射出大理医养探索中,专业与人文共融、挑战与希望并存的真实图景,待更多目光聚焦,携手拓宽这份温暖守护的边界。
▲实践队员走访大理市锦鑫医养联合医院
▲大理市锦鑫养老院护士长为实践队员介绍院内的医疗服务管理体系
市一医院:医养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7月10日,“银龄守护”医养结合调研实践队来到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分组进入营养科、康复科及老年病科开展调研访谈工作。队员们聚焦老年人医疗服务话题,与营养科主治医师、全科住院医师等一线医护人员展开深入交流,详细了解科室在老年患者诊疗中的实践经验。
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公办三级医院,该院营养科主要负责医养结合服务中社区营养宣讲及咨询,全科则与社区医院对接相关服务,两者均认为大理市医养结合因人口老龄化需求旺盛,其中营养科医生提及患者主要集中在退休老年群体,全科则更关注高龄、失能及慢性病老人。医院目前通过与社区医院定点协作、开通转诊绿色通道、提供远程会诊、健康讲座等方式参与医养结合,且与社区医院合作频繁,老年患者从养老机构转诊至医院的流程顺畅,但医院内部存在人力资源紧张问题,床位、医护时间等资源难以兼顾养老机构需求与门诊急诊病人。
▲实践队员来到病床前询问患者及家属就医体验
▲实践队员在各科室展开医务人员访谈工作
此行实践队队员们认识到,医院虽已开展老年病相关继续教育培训,但仍需补充老年精神心理、法律法规等领域内容,以便更好应对老年系统代谢评估、慢病管理、失能照护等工作需求。
对于医养结合的发展问题,大理的优势在于地理环境优越,但却受限于经济条件,目前整体处于初步水平,亟需政府加强政策支持与宣传,加大财政投入及特殊营养药品报销力度,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与标准化协作机制。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从基层阵地到医养结合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医院、养老院联合医院和上级医院应精准对接,对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况实现个体化管理,走好“医疗+养老”的共创共赢之路。
撰稿:韦睆钰 覃思元
供图:实践队全体队员
审核:褚晓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韦睆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