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广东药科大学“药文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肇庆市怀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冷坑花棍舞传承基地,通过镜头记录、亲身体验与深度访谈,近距离感受冷坑花棍舞的独特魅力,用青年视角为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播注入新活力。
一、一根花棍,舞动百年民俗记忆
冷坑花棍舞是流传于怀集县冷坑镇的传统民俗舞蹈,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2023年被列入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棍舞源于当地民间祭祀与丰收庆典,如今成为节庆表演、校园美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乡土文化的集体记忆。舞者手持长约120厘米的花棍,棍身装饰红黄绿三色流苏,内置铜片,舞动时通过敲击肩、背、腰、腿等部位,配合跳跃、旋转等动作,形成“嗒嗒”的清脆节奏,展现灵动舒展的舞姿。
▲图为花棍舞传承基地牌匾
二、沉浸式探访:用镜头与脚步记录传承
实践团此次走进传承基地,围绕花棍舞开展了系列深度活动。
1. 用心拍摄,定格技艺精髓
队员们提前规划镜头脚本,聚焦花棍舞的“形”与“魂”——从老师舞动时流苏翻飞的动态美感,到花瓣袖随手臂起落舒展的灵动之姿,多角度捕捉舞蹈与人文交融的瞬间。为呈现最生动的画面,队员们与老师反复沟通表演细节,在烈日下调整机位、补拍镜头,力求让每帧画面都传递花棍舞的活力。
▲图为突击队成员多角度拍摄花棍舞
2.亲身体验,感知技艺温度
表演结束后,队员们分组向老师学习基础动作。从握棍时的力度控制,到“转腕绕花”“击腿跳转”等核心技法,在一次次纠正中体会“看似简单的动作,藏着对节奏与身体的精准把控”。队员李纪邮感慨:“老师教我们‘手腕要活,脚步要稳’,这不仅是舞蹈要领,更是传承的道理。”
▲图为突击队成员亲身体验花棍舞
3.深度访谈,挖掘背后故事
队员们与花棍舞传承人座谈,认识花棍舞从田间祭祀到节庆表演的历史演变,记录年轻传承力量严重不足等传承困境,探寻花棍舞纳入幼儿园课程等的系列保护发展举措,为宣传积累了丰富的文字素材。
▲图为突击队成员深度访谈花棍舞传承人
三、青春助力:让非遗从乡土走向更广阔舞台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探访,更致力于为冷坑花棍舞的传承与发展注入力量。实践队结合拍摄素材,制作了时长3分钟的宣传片,将通过广药大学校官网、短视频平台、地方文旅账号等渠道发布,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的独特魅力。通过记录花棍舞的传承实践,展现“非遗进校园”的成效,助力花棍舞在青少年群体中扎根。
非遗传承人表示“花棍舞不仅是技巧的传递,更是文化的接力”。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冷坑花棍舞被更多人看见,让这份乡土文化的活力在新时代持续绽放。
撰文 | 刘嘉宝
图片 | 突击队全体成员
一审 | 陈欢欣
二审 | 徐中岳
三审 | 黄晓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欢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