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心苗行志愿服务队扎根乡村,围绕儿童全面成长核心需求,以“寓教于乐、多元赋能”为行动纲领,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在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稳步推进的同时,团队尤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化融入与家庭走访调研的精准深化,为儿童构筑坚实的心理支持网络。
▲图为书法练习教师指导学生
服务队将心理健康知识巧妙转化为儿童可感可知的趣味体验,打造了层次分明、互动性强的系列课程:以“法制进校园与安全伴我行”为核心,通过真实案例剖析与情景模拟,生动讲解校园欺凌、网络诈骗的识别与防范,传授遭遇侵害时的自我保护及维权途径,为孩子们穿上无形的“安全铠甲”。“携手沟通,同心合作”主题心理团体辅导通过《拍拍操》、“大风吹小风吹”迅速破冰,营造轻松氛围。“传声筒”游戏在欢笑中揭示准确表达与倾听的重要性;“合作搭塔”则让孩子们在限时任务中切身体验分工协作、解决冲突的力量。老师提炼出“沟通=说清楚+听仔细”、“合作=分好工+互相帮”的核心口诀,将体验升华为可迁移的能力。
▲图为“神奇的心理效应”活动学生照片
解密心理效应,掌握调适工具,趣味心理学课以“生活中的隐形力量”为线索,化抽象理论为生动故事。用“寒风暖风比谁能吹开大衣”阐释“南风效应”;借“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寓言解读“酸葡萄效应”。孩子们更主动联想到“霍桑效应”。课堂不仅授以知识,更分发实用的“心态调节小锦囊”,助力他们将心理学智慧转化为日常情绪管理的利器。
与课程并行的走访调研工作,目标清晰指向精准触达,聚焦留守儿童及困境家庭,力求描绘出儿童心理状况的立体图景:走访人员深入问题突出家庭,与家长交流时,敏锐询问“孩子是否常独自发呆”、“对父母离家的反应”等细节,记录下“省下零食留给远方父母”等特殊行为模式,力求从细微处洞察情感需求与潜在困扰。发放《心理健康知识手册》的同时,志愿者结合身边实例进行通俗化解读,让心理知识不再晦涩难懂,有效降低了家长的理解门槛,普及了早期识别干预的重要性。
▲图为调研组学生深入家户走访
调研问卷持续优化,新增“与父母视频通话频率”等直指留守儿童情感核心的选项,用更细腻的笔触勾勒其内心世界。调研小组成员耐心引导填写,确保信息真实有效。
心理健康主线的同时,服务队亦兼顾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针对不同学力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对基础薄弱者,耐心扫除盲点、筑牢根基;对学有余力者,则拓展深化,引入思维训练。“美丽家园我行动”通过知识讲解、垃圾分类桌游、环保微课,在孩子心中播下绿色种子。“我的祖国我奉献”主题活动,结合抗疫、社区服务实例及歌曲《每一个你》,点燃孩子们“帮助邻居奶奶取快递”的朴素志愿热情。“书画最美汉字”活动创新采用清水与水写布,让孩子们在环保临摹“人”、“仁”等字的过程中,体会坚持之美的同时亲近传统文化。
▲图为“我的祖国我奉献”课程
连续多日的深耕,宜心苗行志愿服务队交出了一份以“心”为主线的答卷。心理健康课程从安全防护到情绪认知,再到能力实践,层层递进,为孩子们装备了应对成长挑战的内在工具;特色文化课程从学习指导到非遗传承,再到思想引领,多元并进,为学生带来全面发展的成长桥梁;而扎实深入的走访调研,如同一张精准的探测网,不断定位最真实迫切的需求,为未来更具针对性的心理支持与帮扶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份精准触达的深度关怀,正是助力乡村儿童向阳生长最不可或缺的养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武舒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