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非遗”如何破局?华东理工大学调研甘肃正宁香包传承现状

发布时间:2025-07-27 20: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孟刚 胡岸熙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 年 7 月,华东理工大学“山海情 艺路童行”支教团在甘肃省正宁县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期间,通过走访手工香包作坊、对话非遗传承人,完成了对正宁香包的专项调研。作为黄土高原上传统手工艺的代表,正宁香包承载着民俗记忆与家族情感,但其传承正面临年轻人流失、传统材质断代等挑战。此次调研既记录了手工艺人的坚守,也为传统技艺的 “破圈” 提供了观察样本。

手作里的“时光密码”:从五毒香包到四代绣枕

支教团走进宫河村的手工作坊,首次见到了五毒青蛙香包。五毒青蛙香包是当地端午的“辟邪符号”,采用高碳棉材质,质感厚实挺括。高碳棉面料上,五色丝线需先绣出 1.5 厘米见方的蝎子、蜈蚣等图案,再拼接成青蛙造型,单只制作约耗时半天。“五毒相克”的纹样,是老一辈对孩子“平安长大”的祝福。在董家庄,全村世代制作此类香包,端午传统已延续多年。

除五毒青蛙香包外,当地还有诸多手工艺品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民俗记忆。62 岁的传承人为支教团展示了家中的珍贵藏品:奶奶留下的诸多制品,是在她出生时就为她日后出嫁准备的“嫁妆”。其中,有一件由四代人共同完成的枕头,奶奶在她出生时缝下第一部分图案,母亲在她结婚时续绣第二部分图案,她自己添绣“鱼水情深”纹样,如今女儿也参与其中,四代人的针脚、丝线材质和颜色各有不同,却串联起家族的情感脉络。还有奶奶制作的肚兜,采用独特的贴花工艺,针法和配线与现代差异明显,老一辈用自己养蚕、捻线、染色的蚕丝线缝制,色彩简单、纯粹。

除了家族传承的物件,日常使用的手工艺品也蕴含传统智慧。虎头枕内填充荞麦皮,有清凉功效;结婚时赠送的手工钩织拖鞋,蕴含对新人的美好祝愿;端午特有的花花绳,以彩绳搭配小巧“大蒜”饰品,是当地特有的辟邪习俗。这些手作工序繁杂,需经绣花、剪辫、挂穗、打结等步骤,依据绣花数量的差异,制作一个香囊通常需2至4 天;当地手艺人每日制作时长可达12至14小时。当地还有一项传统:给孩子制作物品时,不会完成全部工序。比如孩子鞋子的鞋带纽扣,一定要留给其母亲缝制,让亲情在针线间传递。

   传承现状:坚守背后有困境

在传承人的房间,各式香包陈列整齐,纹样精致。据传承人介绍,培训室内目前有 4 位老师授课,学徒约200 名,且多为 40 多岁的中年人。

传承人讲到,香包制作对眼力及耐力要求较高,年轻人常因职业与生活选择更加多元,不愿投身技艺学习,传承工作因此遭遇困境。同时,传统蚕丝线因成本高、当地养蚕人减少,已被其他材质替换;这一替换虽降低了成本,却也让传统蚕丝线的使用逐渐淡出。尽管如此,传承人的妹妹、妹妹的儿子、儿媳以及自己的女儿,都在参与香包制作,延续着这一文化。

 亲身体验:辛劳中懂执着

在培训室,支教团成员学习制作简单的粽子香包,从穿针引线到绣制基础纹样,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制作的辛劳,也更能理解传承人二十余年对传统技艺的坚守。

时代碰撞:传统工艺寻新途

调研发现,当地传统手工艺正尝试与时代结合:培训室引入缝纫机、绣花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与售价,使香包的量产与普及成为可能;陈列室里出现“哪吒”等新纹样的香包,契合年轻人的审美取向,吸引了更多年轻消费者关注;通过直播带货线上售卖,向外界推广工艺制品,拓宽了销售渠道。而传承人也满怀期待,计划在今年打造非遗展厅,让这些承载着传承故事的手工艺品被更多人看见。

离开前,支教团成员带走了自己制作的香包。这枚手作里,藏着三下乡途中最珍贵的收获,这枚手作不仅是调研记忆的载体,更象征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认知与接纳。这种联结或将为香包传承注入新动能,成为“破局”的潜在力量。当“三下乡”连接起校园与乡土,当年轻身影走进非遗传承现场,这种联结便为文化延续注入新的可能:让手工的温度跨越代际,让传统的智慧在新时代扎根生长。这正是“三下乡”对文化传承最生动的践行。(通讯员 王孟刚 胡岸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孟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