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国魂
——华水学子解码世纪工程的时代答卷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支持计划再启新程(图1)。7月5日至7日,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实践团队在资深教授李乾带领下,奔赴南水北调穿黄工程腹地开展深度研学。作为全国水利人才培养重镇,华水学子怀揣“解水之困、兴水之利”的专业使命,踏上这场感悟大国治水智慧的精神朝圣。
图1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实践队出发前合照
7月5日的水文化馆内,全息投影重现大禹治水的远古智慧,数字沙盘演绎当代“水网中国”战略布局。当日下午在南水北调博物馆(图2),移民搬迁的电子档案令学子屏息——泛黄的家书与簇新的房钥匙在展柜中形成时空对话。“这不仅是调水工程,更是情感迁移工程。”队长王睿在实践笔记中写道。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处(图3)的智能灌溉系统正精准滋养着北国植被,实时水质监测屏上跳动的数据,成为工程生态效益最直观的注脚。
图 2 队员在南水北调博物馆实践
图 3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处实景拍摄
7月6日荥阳南岸工程现场(图4),45米高的漕河渡槽如巨龙横空。李乾教授抚过槽壁渗出的水珠讲解:“这是预应力衬砌技术的‘呼吸孔’,每处设计都是与自然对话的智慧。”烈日下,学生用红外测距仪记录着混凝土伸缩缝数据,仪器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与建设者黝黑的面庞,共同镌刻下质量坚守的立体坐标。
图 4 队员深入了解南岸工程
7月7日团队考察北岸穿黄工程(图5),在控制室内巨型屏幕实时显示着水下40米的盾构机掘进参数。当团队走进宝丰移民新村,78岁的赵大爷在自家光伏屋顶下感慨:“当年背着祖传石磨搬迁,如今用上丹江水灌溉的智慧大棚。”文化广场上,移民家庭四代同堂的合影与村史馆里的老橹桨,诉说着新时代的“乡愁辩证法”。
图 5 队员在北岸工程合影留念
站在穿黄工程观景台,丹江水正以42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奔腾北上。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刘阳将测流仪探入渠中,仪表蓝光映亮青春脸庞:“课堂上的流体力学公式,终将在母亲河脉搏中验证其价值。”这群未来水利人已读懂钢铁巨龙背后的精神密码——那是以科技创新破解水困局的智慧,更是将万家忧乐注入每寸管渠的赤诚。南水北调的浩荡水声,正化作新时代水利青年的出征号角,他们将以专业之能守护国之命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江河中,激荡起属于华水人的壮阔浪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艳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