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集美大学嘉”园寻迹,“庚”韵回响实践队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及大田一中开展红色传承实践活动。活动通过校园宣讲、文创相赠、主题朗诵、短视频录制等多元形式,让红色文化在青春实践中落地生根,既彰显历史厚度,又传递青春温度。
一、多元宣讲架起桥梁 红色故事直抵青春心田
在大田一中的教室里,一场干货满满的红色宣讲温暖开讲。董立功老师以“陈嘉庚与中国共产党”为主题,从陈嘉庚办学兴邦初心讲到陈嘉庚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历程,历史细节中的赤子情怀让学生们聚精会神。随后,周洋同学以“大田的前世今生”串联本土记忆,从烽火岁月的红色抗争到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文化传承,熟悉的地名与鲜活故事瞬间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图为董立功老师在大田一中宣讲,杨城河供图)
(图为周洋同学在大田一中宣讲,杨城河供图)
宣讲接近尾声,集美大学宣传片的播放引发热烈反响。镜头里的青春校园与校史文化,与此前的红色故事形成呼应。多元内容的融合,让红色宣讲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充满青春感染力。
(图为高嘉琪、范孟媛两位同学在大田一中宣讲,杨城河供图)
二、实用文创承载记忆 历史细节可触可感
活动中,青年团队向研学基地赠送的红色文创引发惊喜。冰箱贴上,陈嘉庚先生儒雅风范生动还原;印章雕刻间,“诚毅印心”四字镌刻集大学子心间;书签上“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的嘉庚语录与“诚毅”二字相映成趣;木雕牌上的“诚毅”二字古朴厚重,彰显精神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制作的文创产品展示,高嘉琪供图)
“选择冰箱贴、书签等日常用品,就是希望红色文化融入生活场景。”团队成员介绍,这些实用又有温度的文创,成为连接历史与日常的“桥梁”,让红色记忆可触可感。
(图为实践队员同研学基地负责人合影,杨城河供图)
三、现场朗诵传递信仰 家国情怀浸润人心
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抗日救亡剧社旧址前,青年们以“有枝才有花,有国才有家”为主题开展朗诵。“七月的阳光刺破闽中云雾”的清亮开场后,“有枝,花才敢红”“国强则家安”等字句在老礼堂前回荡。队员们投入的神情、微微颤抖却坚定有力的声音,重现当年青年振臂高呼的场景,让“家国”二字化作可感的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拍摄朗诵视频,杨城河供图)
四、影像记录打捞细节 让历史在镜头中“苏醒”
实践队员还扛起相机穿梭于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老建筑间,以短视频录制的形式打捞红色记忆。斑驳墙面上“抗日救亡”的标语、礼堂角落留有排练刻痕的木质座椅,都被一一定格。同时,团队用录音设备收录口述历史,镜头聚焦着范立洋老人谈及往事时真诚的目光。这些影像与口述史料,让沉睡的历史在镜头中重新“苏醒”。
(图为实践队员在关工委参与座谈会,杨城河供图)
从校园宣讲到文创传递,从主题朗诵到影像记录,青年团队以丰富的实践活动让红色传承走出书本、融入现实,让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历史与精神在青春行动中传承延续。
(图为实践队员同范立洋先生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前合影,杨城河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洪艺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