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传统习俗,让学生深入了解端午文化。7月27日,武昌理工学院“灯塔计划”心爱筑梦公益团队在当阳市郑琦乡村少年宫开设“彩泥捏粽趣绘端午,传统文化点亮童心”课程,以彩泥为舟,载着孩子们驶入端午文化的浩瀚长河,让传统习俗在指尖摩挲中悄然浸润童年。
课堂伊始,团队成员李晓彬翻开“文化扉页”,从屈原投江的千古浩叹,到端午祈福、驱邪的古俗溯源;从赛龙舟的激昂鼓点,到包粽、佩香囊的细腻仪式,一一铺陈。讲解声中,孩子们眼里冒出熠熠微光,是对端午文化的好奇张望,更是渴望触摸家园情怀、拥抱传统热望的期许。
彩泥“粽艺”环节启幕,团队成员李晓彬演示时,指尖似有魔力:浅棕揉作“糯米”团,深绿搓成“粽叶”条,轻轻包裹、塑形,一颗彩泥粽便有了模样。孩子们瞬间化身“小匠人”,彩泥在掌心翻腾:有人给“粽叶”添上纹理,让翠绿更显生机;有人往“糯米”里藏入红泥“蜜枣”、黄泥“蛋黄”,让彩泥粽有了专属“馅料”;还有人突破常规,捏出龙舟造型的“创意粽”,让端午元素碰撞新火花。
捏粽间隙,问答声、欢笑声交织:“为啥端午要包粽子呀?”“龙舟要多少人划才快?”团队成员们围绕彩泥作品答疑,拆解藏在其中的文化密码——彩泥粽的三角形状,藏着驱邪祈福的古意;龙舟造型的创意,呼应着端午赛舟的传统。孩子们边捏边悟,手中彩泥粽渐渐成了端午文化的“立体课本”。
“看!我的“八宝粽”能带来好运!”孩子们捧着彩泥粽陈列展示,教室里“粽香”满溢。夕阳西沉,孩子们带着彩泥粽与满脑端午故事回去。这一场指尖上的端午之约,让传统文化不再是课本里文字,而是可触、可感、可创造的鲜活存在。当彩泥粽的色彩淡去,端午文化的根脉,已在童心深处悄然扎根,静待来日枝繁叶茂,滋养更多文化传承的盛夏。
武昌理工学院“灯塔计划”心爱筑梦公益团队顾洋洋队长感慨:“彩泥捏粽是文化种子,播撒进孩子童年,我们盼着它发芽成长时,能让传统文化借指尖捏塑活在手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阮靖皓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