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4日,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喜德县与西昌市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紧扣推广普通话、普及法律知识和宣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主题,以深度走访、亲身体验与广泛调研的方式,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书写着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团队成员出发前合影
童心相契:播撒团结的种子
7月8日,实践团走进喜德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与小朋友们分享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团队成员通过“击鼓传花”的游戏迅速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搭建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随后娓娓道来“彝海结盟”的历史往事。那些镌刻在悠长岁月中的民族团结故事,通过生动的讲述变得触手可及,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扎根。
团队成员还开展了诗歌领诵活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在活动室里缓缓流淌。团队成员逐句示范,孩子们认真跟读。在生疏到流畅的过程中,普通话的韵律之美自然流露。简单的诗句不仅承载着孩子们对远方的憧憬,更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力量,为推普工作注入了温暖而持久的动力。
团队成员廉明新在宣讲
文化共鸣:触摸传统的温度
喜德县母语广场是实践团探寻彝族文化的重要站点之一。7月9日,实践团来到了喜德县母语广场。在漆器展馆内,黑色底漆上点缀的红、黄纹样格外醒目,雄鹰、藤蔓、太阳等图案蕴含着彝族先民对自然的理解与崇拜,每一道纹路都是匠心与智慧的结晶。团队成员轻抚器物边缘,在凹凸触感中感受传统技艺的厚重。
隔壁的彝语展馆里,彝文符号承载着千年的民族记忆。古老的彝谚传递着“独柴难烧,独人难活”的团结智慧,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承的意义——传统并非静止的标本,而是需要青年以创新赋予活力的流动生命。历史的厚重在这些漆器与纹样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而在吉伍五呷老师的漆器工坊中,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漆器制作,加深了对非遗传承的理解,感受了老师的匠心。
实践团在参观漆器展馆
普法宣讲:架起心灵的桥梁
7月10日,彝欣社区的普法课堂上,团队成员以《国旗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基础,结合“偷拿玩具”“校园霸凌”等生活化案例,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的规则意识。孩子们的热切追问和求知的目光,让我们深知:法治之光,正在民族地区孩童的心中绽放团结与希望的繁花。
团队成员廉明新在宣讲
在与乡亲们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以甘孜藏族姑娘直播带货的成功案例,搭配“学习强国”APP的实操演示,巧妙化解了大家对学习普通话的顾虑。“方言是根、普通话是翼”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从乡亲们拘谨尝试到自然表达的转变中,不难发现语言作为沟通桥梁的独特力量——语言相通,方能心手相牵;文化共融,才能携手前行。
团队成员杜栖楠在进行法制宣讲
田野对话:孕育振兴的果实
7月11日,喜德县冕山镇民主村的葡萄产业园里,“科学种植+品质管控”的发展模式让人眼前一亮。陈书记扎根土地的故事,生动诠释了青年与土地的对话、知识与实践的碰撞,正是培育乡村振兴“甜蜜果实”的关键。实践团成员在田间地头的亲身体验中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既需要坚守土地的执着,更需要青年将学识转化为助农智慧的担当,唯有如此,才能让乡村发展的根基更加稳固。
民主村村书记在讲解
一周的凉山实践之旅,让团队成员收获颇丰:文化传承不仅是守护记忆,更需创新赋予新生;民族地区的法治教育,既是知识传递,更是平等意识的启蒙;语言作为沟通工具,更是心与心相连的纽带;而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青年与土地的深度交融。
山风拂过,见证着这片土地上悄然发生的变化。实践团播下的团结、法治与文化的种子,终将在时光的滋养下生根发芽。青春不息,实践不止,更多青年将带着责任与担当投身乡村振兴,与凉山共同书写彝海同心、未来可期的崭新篇章。
通讯员:张子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