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东萧家林村的金牛山之阳,萧大亨墓地石刻群静静矗立。这片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 年)的石刻遗存,以 160 余件精美石雕构成了完整的明代墓葬礼仪体系,其融合阳雕、阴雕、透雕的工艺技法,被誉为 “山东明代石刻艺术的百科全书”。如今,通过 “预防性保护 + 活化展示” 的双重举措,这些沉睡四百年的石人石兽正重新走进公众视野,成为传承明代丧葬文化与雕刻艺术的重要载体。
技艺溯源:从石刻纹路解码明代匠心
“你看这尊文臣像的衣纹雕刻,采用‘减地阳刻’技法,衣袂褶皱立体感极强,连丝线纹路都清晰可辨。” 在萧大亨墓地石刻保护棚内,文物修复师李颖正用软毛刷清理石象底座的积尘,她面前的《萧大亨石刻技艺图谱》详细标注了不同石刻的工艺特征 —— 从武将像的甲胄鳞片到石牌坊的缠枝纹样,共梳理出明代鲁中地区石雕的 12 种核心技法。
萧大亨作为明代中后期重臣,其墓地石刻严格遵循 “文武列班、神兽护卫” 的明代品官墓葬规制,沿南北轴线依次分布石华表、石狮子、石羊、石马、石虎、文臣、武将等石刻,另有碑亭、牌坊等建筑遗存。这些石刻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 “写实与写意结合”:石马的肌肉线条采用写实手法,鬃毛却以写意的弧线勾勒;文臣的面部表情栩栩如生,衣纹却通过抽象线条强化动感。
为系统传承这些技艺,泰安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山东艺术学院成立 “明代石刻技艺研究组”,通过三维扫描获取石刻的精确数据,还原了 “透雕牌坊” 的榫卯结构与 “圆雕瑞兽” 的雕刻流程。“发现石马的马鞍雕刻参考了明代《出警入跸图》中的形制,这为研究明代服饰制度提供了实物佐证。” 研究组负责人王教授介绍,目前已完成 20 件代表性石刻的技艺解析,相关成果已纳入地方非遗保护目录。
科学防护:为石雕穿上 “隐形铠甲”
去年夏季的强降雨中,萧大亨墓地的两尊石羊出现底座风化加剧的迹象。监测系统立即发出预警,文物保护人员第一时间采用 “纳米硅烷渗透” 技术进行加固 —— 这种无色透明的保护剂能深入石材内部形成防护层,既不改变石刻外观,又能抵御雨水侵蚀。这是萧大亨墓地石刻 “科技防护体系” 的一次实战应用。
针对泰安地区多雨、多潮湿的气候特点,保护团队为石刻群构建了 “立体防护网”:在石刻周围铺设透气防渗的砂石层,防止地表积水渗透至底座;为 10 件易受风化的石刻搭建可调节湿度的玻璃保护棚,棚内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数据;定期使用 “低浓度去离子水” 清洗石刻表面的附着物,避免化学清洁剂对石材的损伤。
在日常维护中,保护人员坚持 “最小干预” 原则。对石牌坊的裂缝修复,采用与原石材质接近的 “石粉砂浆” 进行填补,且填补部分略低于原表面,形成可辨识的修复痕迹;对武将像缺失的手部,暂不进行补配,仅通过数字建模在展示时标注缺失部分。“目标是保护石刻的历史真实性,让后人能清晰区分原物与修复痕迹。” 泰安市文物局负责人表示,经过系统性保护,目前萧大亨墓地石刻的保存完好率已从 2018 年的 75% 提升至 88%。
活化传播:让石刻 “讲述” 历史故事
“这尊石马的鞍鞯上刻有‘海水江崖’纹样,象征着官员的‘清正廉明’,这与萧大亨为官清廉的记载相呼应。” 在萧大亨墓地石刻研学基地,讲解员正为小学生们讲解石刻中的文化寓意。这个去年开放的研学基地,通过 “石刻故事卡”“拓片体验”“VR 重现” 等形式,让游客了解石刻背后的历史文化。
为让石刻艺术走进现代生活,当地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以石狮子为原型的卡通摆件、提取石刻纹样的丝巾、复刻石牌坊图案的书签等,其中 “文臣武将书签” 因融合实用与文化价值,年销量突破 3 万件。在泰安市博物馆的 “明代石刻艺术展” 中,通过互动屏幕可对比萧大亨石刻与其他明代墓地石刻的异同,观众还能通过 3D 打印技术体验 “复刻石刻” 的乐趣。
社会力量的参与让保护工作更具活力。当地成立 “萧大亨石刻守护者” 志愿者队伍,由文物爱好者、高校学生等组成,定期参与石刻周边环境清理、游客引导等工作;满庄镇政府将石刻文化融入乡村建设,在附近村落打造 “石刻文化墙”,通过壁画形式展示石刻故事,让村民成为文化传承的参与者。
从明代的精雕细琢到当代的科学保护,萧大亨墓地石刻承载的不仅是石雕艺术,更是齐鲁地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目前,泰安市已启动《萧大亨墓地石刻保护利用规划》,计划建设石刻数字博物馆,通过线上展厅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文化遗产。“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座石雕,更是明代工匠的智慧结晶与传统礼仪文化的活态传承。” 泰安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以 “保护为先、活化为辅” 的理念,让萧大亨墓地石刻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曲晨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