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刘欣雨 刘 敏) 2025年7月23日至2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践团队赴陕西省岐山县开展专题调研。团队聚焦当地支柱产业“一碗面”经济,与岐山县做大一碗面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展座谈交流,走访岐山天缘、岐品福等龙头企业,通过实地考察、政府座谈、企业访谈、产业链分析,探索县域经济三产融合与乡村振兴新思路。
解码龙头探秘 破译产业基因
团队一行前往省级研学基地——岐山天缘醋文化景区,了解了以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为抓手的发展经验。随后,团队成员走进生产车间,实地考察了食醋等“一碗面”产业配套调味品的生产全流程。
景区负责人介绍,作为当地食品加工领域的龙头企业,岐山天缘充分依托县域上下游资源,凭借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打破三产壁垒,推动农业工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深度融合。“天缘始终坚守‘醋格’初心,紧跟‘一碗面’产业发展步伐,全力实现与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协同共进。”负责人的话语间,满是对产业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团队成员参观天缘醋文化展厅
智汇政企对话 共创新食代路
团队走访岐山天缘、岐品福等企业及县“一碗面”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多维度了解当地 “一碗面” 产业发展情况。据办公室介绍,当地以“岐山臊子面、擀面皮两轮驱动”为核心,通过深化三产融合构建特色产业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其中,岐山天缘作为标杆企业,以“种植+加工+文旅” 路径推进三产融合,流转 2700 亩土地成立合作社,高价收购农户粮食实现联农惠农,研发近百种加工产品,实现全产业链闭环,更依托“工业旅游+田园体验”业态促进文化融合,带动周边 90% 村民就业;岐品福则坚守传统工艺保留乡土味,同时通过改良口味拓展市场,其油泼辣子成爆款,线上年销 300 万元。
政府还通过规划食品工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实现多家企业合力发展,既依托农村传统工艺,又通过产业园建设和就业带动,推动 “一碗面” 产业提质增效。
“产业需求就是团队的实践方向。”团队负责人陈昊阳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提供数学建模、宣传推广等智力支持。政企双方均期待,高校创新思维能为产业发展打开新视野,共绘‘一碗面’经济新图景。
▲团队成员与相关负责人就企业发展情况开展访谈交流
倾听灶台心声 记录麦香故事
团队成员还专程走进农户家中,与农户们围坐畅谈,仔细倾听他们的心声。“以前种小麦就怕卖不上价,现在规划了优质小麦基地,订单找上门,收入可比以前稳多了!”一位种粮农户笑着说道,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从事生态养殖的农户也打开了话匣子:“县里‘一碗面’发展起来后,咱养的禽畜成了臊子肉的优质原料,销路根本不愁,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还有农户笑着说,村里不少人在食品工业园上班,既能守着家照顾老小,又能挣上不错的收入,“这‘一碗面’,真是给咱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团队成员一边认真记录,一边细细询问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需求,深切感受到 “一碗面” 产业正实实在在改变着农户的生活。
▲团队成员与当地农户就生活实感开展访谈交流
青春智助产业 匠心味传四方
调研中,团队发挥专业优势精准对接产业需求:食品专业成员结合实验室成果,参与低脂调味品研发及鲜湿面保鲜技术攻关;计算机专业通过数学建模优化库存管理以减少浪费,同步设计智能生产线监测预警模型提升效率;宣传成员策划周文化主题短视频,助力文化赋能与品牌推广。团队还借助新媒体开展直播带货,推动臊子面、擀面皮等特色产品突破地域限制直达全国消费者,既拓宽销路、提升销量,更让岐山 “一碗面” 的独特魅力广为人知,打响特色品牌的同时,为产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团队成员直播助农
本次调研中,西农学子以专业知识为笔、实地调研为墨,不仅为岐山 “一碗面” 产业注入创新动能,更探索出 “文化赋能、科技驱动、联农带农” 的乡村振兴新路径。队员们表示,将把所见所学转化为助力西部乡村产业振兴的持久动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
撰文 | 刘欣雨 刘 敏 王玉涵
图片 | 王依晨 邸雅韵 刘 畅
一审 | 阴梦妮
二审 | 陈昊阳
三审 | 李培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昊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