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文化基因触史脉,助力振兴伟业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07-27 19:5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丛丛 陈冉 李依霖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响应中央“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战略部署,深化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助力农文旅融合,7月26-27日,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硅小蒜科技助农团前往沂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度探访县历史博物馆与非遗文化长廊。本次活动通过了解当地非遗技艺与文化发展,旨在探索“文化资源-产业价值-富民强村”的转化路径,助力打造齐鲁乡村振兴样板。

图为硅小蒜科技助农团与工作人员在沂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合照

走进沂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楼内建设层次分明,集县文旅局、县博物馆与县非遗文化中心等于一体,且随处可见有关文化建设的相关标语。据当地居民与有关工作人员介绍,成员们了解到,县博物馆与非遗文化中心的非遗文化长廊均为免费对外开放,且县博物馆已作为研学志愿对接地,与多个学校开展研学交流与志愿服务活动。

图为楼内有关文化传承政策的相关标语

团队成员首先乘坐电梯,来到了位于文明实践中心三楼的医院县博物馆。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与带领下,步入博物馆内,扑面而来即是历史的厚重感。馆内陈设处处考究,而文物的陈列布局与环境的搭建更是体现出沂源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

图为实践团成员沉浸式参观馆内搭建环境及相关介绍

初临博物馆内,映入眼帘的即是入口处人为建造的仿古洞穴。通过讲解员讲解与相关牌示介绍,团队成员了解到,此处是通过仿古制洞穴,模拟还原古人类的居所,给参观者以沉浸式体验远古人类的居住生活。一侧展览柜所陈列的展出文物则是出土于沂源本地的古猿人头骨化石,足以证明沂源文明起源之历史悠久。

图为馆内展出的古猿人化石

深入馆内,实践团成员们在欣赏馆内展品之时,不仅感叹文物之保存完好,更是惊赞于当地对于文化传承与文明保护的用心之深。自入口处的古人类化石,到参观深入中所见的石器、青铜器,再到临近尾声的如佛像、瓷器等文化与技艺等的载体,乃至最后的现代农用器具展出和结束标语,在参观路途之中,循序渐进地揭开了尘封史卷的神秘面纱。文物无言却不冰冷,历史厚重却可触摸,实践团成员们好似经历了一场沉浸可感的历史演出。

图为实践团成员沉浸式参观馆内展品

走出博物馆,结束标语之中呼吁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语句仍然激荡在实践团成员心中,回响在成员们的耳边。结束了第一天的博物馆内的历史体验感受,团队成员们又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来到了位于四楼的非遗文化长廊进行实践调研。

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的文化建设体验区,非遗文化长廊与县文化馆进行了有机结合,并应用了数字化技术,使参观者在参观前便可在数字展览模块上提前进行体验了解。这正是当前智慧化响应农文旅融合的重要体现,更是沂源作为乡村特色文化建设模范的切实举证。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沂源县文化馆数字展览模块

提起沂源,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其红色革命文化之丰富。但经讲解人员补充后,实践团成员对沂源整体又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对其特有的乡村文化魅力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感受。非遗文化长廊内,不仅详实叙述了有关沂源非遗民俗的发展风采,更是特别展示了如葫芦烙画、剪纸等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更有着非遗传承者的相关示例。展出的相关人物事迹,陈列的非遗工程技艺,记录的文化发展历程,无不体现出沂源所独具的乡村文化风采之魅力,更是让非遗文化的传承脉络触手可及,也让当地对文化传承之重视切实可考。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非遗文化长廊

通过此次于沂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文旅体验之旅,实践团成员们不仅触摸到沂源文化发展之脉搏,深入了解到沂源乡村文化的特有魅力,更是也充分认识到对于文化传承、非遗保护等对于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意义。未来,硅小蒜科技助农团将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脉络,于探索文化轨迹之中有机融合文化传承与非遗振兴,深度链接当地村委,带动特色文化资源富民强村,以青春热血,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深入推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丛丛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