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余载乡医路,在泥土与药香间守护生命
——“赤心青音”团队寻访基层乡村医生徐瑞锋
2025年7月12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疗与护理学院 “赤心青音”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团成员周思雨等一行来到湖北省鄂州市徐国庄,这是她们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站。此行她们将寻访自己童年记忆里那位温暖的白大褂爷爷——81岁高龄的徐瑞锋医生,“小时候发烧,家里人就牵着我来这儿,徐爷爷总先给我颗糖,再用冰凉的听诊器贴在我背上。” 彼时的乡镇医疗资源匮乏,卫生室里最像样的设备是一台老旧血压计。徐瑞锋却凭着一双脚走遍全村,用草药和针灸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如今一转眼,他已扎根乡镇基层50余年,从青春到耄耋,用行动坚守在乡村的广袤大地上。
图为志愿者与村医的合影
日常工作:脚步丈量的健康防线
初见徐瑞锋医生,他刚结束上午的诊疗工作。在与他的交流中,志愿者对村医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八小时?那是写在墙上的规矩,实际情况往往更长,根据村民的需要来随时开展工作。”当被问到工作时长和内容时,徐医生娓娓道出了乡村医生的日常。在日常诊疗中,徐瑞锋始终秉持 “治疗为辅,预防为主” 的工作原则。每天清晨,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细致打理卫生室的卫生,从诊疗台消毒到药柜整理,每个角落都不放过。“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多发病,得心里有数。” 他解释道,比如春夏交替要留意肠道传染病,秋冬则需警惕呼吸道疾病,连疾病高发的区域、常见的发病时长都要一一记在心上。
面对前来看病的村民,无论病情轻重、家境如何,徐瑞锋都会耐心解答疑问。比如在诊疗结石病患者时,他总会仔细询问饮食起居,排查病因:“是喝水少了,还是常吃辛辣油腻?得找到根儿,才能从源头上预防。” 诊疗时,金银花露、草药等预防性药物是他的常用选择,既缓解症状,也能降低复发可能。“病人的需求就是我的工作时间表。” 徐瑞锋说。村里老人多、行动不便,清晨五六点上门测血压、深夜十一点出诊输液是常有的事。有村民要下地干活,他就提前开诊;有学生放学后才能来看病,他便延后下班时间。“只要有人喊一声,不管啥时候都得去。” 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村医随叫随到的职业常态。
图为正在采访村医
乡村医疗现状:方便与挑战并存
谈及村民就医体验与乡村医疗服务现状,徐瑞锋的语气里带着复杂的感慨。他坦言,当前乡村医疗仍以治疗为主要抓手,预防工作虽在推进但力度尚浅。“最核心的还是得把医疗技术提上去。” 他直言不讳,农村医疗水平与城市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差距在诊断环节尤为突出。
“就拿中医来说,望闻问切能看出些门道,但真要精准判断,还得靠仪器。” 徐瑞锋举例,村里曾有位尿血的患者,他通过观察症状初步推测可能是肾脏问题,却因缺乏尿常规检测设备,无法确认具体病因,“只能凭经验排除最危险的情况,再建议去城里做详细检查,心里总悬着块石头。” 这类因设备短缺导致的诊断局限,在基层并不少见,也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的精准度。
不过,徐瑞锋也真切感受到了变化。“这两年国家政策往基层倾斜,卫生室里的常用药越来越全,血压计、血糖仪这些基础设备也配齐了。” 他指着诊室里的药架,“以前村民头疼脑热都要往镇里跑,现在感冒发烧、高血压调理这些常见病,在村里就能解决,省去了来回奔波的麻烦。” 这种看得见的改善,让他对乡村医疗的未来多了份笃定。
期望与展望:加固基层健康防线
当被问及若有政策支持,希望在哪些方面改善基层医疗时,徐瑞锋沉思片刻后说道:“首先还是医疗技术层面,希望能有更多培训机会,让我们村医能接触到最新的医疗知识和技术,这样诊断和治疗水平才能提上去。”他进一步补充,在设备方面,盼着能配备一些基本的检查仪器,“像心电图机、小型化验设备这些,有了它们,给村民看病就能更有底,服务也能更到位。”而在中医方面,徐瑞锋也有自己的期待:“希望能加强中药材的供应和管理,让中医在乡村医疗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徐瑞锋医生的故事,是无数乡村医生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基层默默付出,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温暖着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如今,志愿者周思雨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怯生生躲在家人身后看病的小女孩,也渐渐成长为一名即将踏入医护行业的准从业者,徐瑞锋爷爷身上折射出的职业精神和医护从业者的职业价值观深深的影响着我们这些医护专业的大学生们。未来我们也会像无数个默默耕耘在乡村一线的徐医生们一样,扎根祖国大地去奉献自己的知识、技能与青春。志愿者们也希望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所见、所闻、所思能让更多的人越来越关注乡村医疗现状,相信未来乡村的健康防线能愈发坚固,每一位村民都能享受到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妤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