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腾片的魔法与陷阱——武汉工程大学化药学子于通城县隽水小学开展化学实验小课堂

发布时间:2025-07-28 00: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宋澜馨   阅读 59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鲍嘉琪 周骏恒 孙逸凡 赖闽韬)7月23日,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 “许愿计划” 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在隽水小学的支教课堂上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部分孩子将泡腾片当作普通糖果干嚼,甚至兴奋地描述“干嚼泡腾片像跳跳糖一样,会在嘴巴里冒泡泡”。这一细节引起了武汉工程大学化药学子们的高度警惕,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开展化学安全启蒙教育的绝佳切入点。当晚,志愿者团队召开研讨会,围绕如何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孩子们普及泡腾片安全知识、辨析其与零食的本质区别展开深入讨论,一场以“泡腾片的魔法与陷阱”为主题的安全课堂应运而生。

图为孩子向志愿者分享自己对泡腾片的认识次日课堂伊始,实践团的志愿者严肃强调到:“干嚼泡腾片绝非儿戏,严重时可能导致窒息死亡!” 这一警示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为了让孩子们直观理解其中的风险,志愿者们设计了一组模拟实验。他们用气球模拟人体的胃部,将泡腾片放入气球中,迅速套上矿泉水瓶开口处。短短几秒内,气球便因内部气体的快速膨胀而鼓胀起来,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随后,志愿者将气球内气体释放到杯内,用燃烧的火柴伸入杯内,火苗瞬间熄灭。“大家看,让火柴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气体,”志愿者解释道,“泡腾片在水中会释放大量这种气体,如果在口腔或食道中快速反应,气体无法及时排出,就会堵塞呼吸道,造成窒息。”

图为志愿者进行演示实验为了进一步区分泡腾片与孩子们熟悉的“跳跳糖”,志愿者特意设置了对照组实验。当跳跳糖被投入水中时,虽有细微的气泡产生,但反应温和且持续时间短,与泡腾片剧烈的产气效果形成鲜明对比。通过亲手观察、触摸实验容器,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两者反应强度的差异。

图为实验前后气球变化实验结束后,志愿者鲍嘉琪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背后的科学原理:泡腾片的起泡源于碳酸氢钠与柠檬酸遇水后的化学反应,而跳跳糖的“跳动”则是因糖内包裹的微量二氧化碳气泡破裂所致,二者的反应本质、强度和潜在风险截然不同。她特别强调,泡腾片是含有营养成分的保健品,绝非零食,需严格按照说明书用温水溶解后服用。同时,志愿者们还延伸介绍了碳酸氢钠(小苏打)在烘焙、清洁中的用途,以及柠檬酸在饮料调味、水垢清除中的应用,让孩子们认识到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广泛妙用。整堂课在轻松的互动与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帷幕,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掌握了实用的安全知识。

图为志愿者解释反应原理许志伟实践团的志愿者们用专业与执着,将一个潜在的安全隐患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契机。这堂“小小化学家安全课堂”不仅为孩子们普及了化学知识与安全常识,更传递了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与人文关怀,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温暖而有力的青春力量。

实践队:“许愿计划” 社会实践团

通讯员:鲍嘉琪 周骏恒 孙逸凡 赖闽韬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宋澜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