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学子走进龙居镇探寻黄河岸边 “瓜果经济” 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5-07-28 01: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正瑜 田卓颖 王琛 曹荣麟 冀欣源 任心齐 郑淑文   阅读 64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 7 月 25 日讯(通讯员 陈正瑜 田卓颖 王琛 曹荣麟 冀欣源 任心齐 郑淑文) 七月的黄河三角洲瓜果飘香,2025 年 7 月 25 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韵乡振调研队走进山东东营龙居镇农业园区。该园区依托黄河冲积形成的中性土壤,每季进行杀虫杀菌预处理,是当地科技农业示范产业园。调研队通过实地走访、与农户及园区工作人员深入交流,探寻特色种植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振兴路径。

图为调研队伍与龙居镇农业办工作人员交流,了解当地农业产业规划。(曹荣麟供图)

大棚里的 “种植经”:科技赋能守护瓜果品质

“一个藤上只留一个瓜,这样才能保证养分充足。” 园区技术负责人王老师向调研队员介绍。大棚内,西瓜藤顺着吊绳向上生长,饱满的西瓜悬挂其间。这种吊藤种植模式能在有限空间内提高种植密度,实现每亩 6000 斤的产量,同时便于管理。大棚地面铺设的稻壳,既起到防草作用,又能通风透气。

调研发现,园区主打麒麟瓜、红蜜等优质西瓜品种。其中红蜜西瓜采用发酵大豆底肥,配合钾肥增甜,“就像‘喝豆浆长大的’”,王老师打趣道。该品种在 4-6 月昼夜温差最大时口感最佳,需在上午采摘以保持糖分积累。此外,园区还试种了西洲蜜甜瓜和新品种正圆玉菇,丰富种植品类。

在种植管理上,园区实行精细化管控:对受病虫害的植株及时熏药,严重时直接拔除;从人工打棚到授粉、筛花,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此前,园区还邀请寿光技术人员指导,持续提升种植水平。

图为麻湾西瓜产业园工作人员在种植大棚为调研队讲解吊藤种植技术。(陈正瑜供图)

销售与用工:全链条发力拓宽增收渠道

销售方面,西瓜采用 “线上 + 线下” 结合的模式:线上依托政府直播推广扩大影响力,线下每年举办五月麻湾西瓜推介会,并打造采摘园项目吸引游客。同时,园区试种的水果黄瓜等新产品目前以线下销售为主,逐步拓展市场。

用工方面,园区长期用工 40 余人,高峰期单日用工超 200 人,均来自附近村庄。西瓜地每亩需 6-7 名工人,不同作物、不同时期的用工数量按需调整。“老板人很好,管饭还有车接送,一天能挣一百多块钱,挺满意的。” 几位务工大娘向调研队员说道,她们主要负责落秧、摘黄瓜、去除次果等工作。

图为河韵乡振调研队与务工大娘交流,了解园区用工及收入情况。(陈正瑜供图)

困境与展望:探索中绘就发展新图景

调研中,队员们发现园区存在一些待解问题:西瓜种植失败的果实缺乏二次利用渠道,直接丢弃造成浪费;黄瓜在高温棚内病虫害问题突出,防治效果有待提升;种植管理虽已实现半自动化,但授粉、筛花等环节仍依赖人工,全自动施肥机、无土栽培等设备尚在规划中。

针对这些问题,调研队员建议开发次品瓜二次利用渠道(如加工成果酱、果汁),与农业院校合作建立示范基地,引入生物防治等新型技术。园区工作人员对建议表示认可,并透露未来规划:建设集中展示区域,引入可通过手机控制的无土栽培、全自动施肥机等科技设备,在保障现有 200 多名农民工就业的基础上,向科技示范园区转型。

作为龙居镇政府重点支持的项目,该园区通过 “种植 + 示范” 模式,正逐步实现生态增效与科技增收的双重目标。在各方努力下,龙居镇的 “瓜果经济” 将持续焕发活力,为当地农户带来更多收益。

图为河韵乡振调研队在龙居镇农业园区合影。(曹荣麟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淑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