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李娴钰 杨羽)为深入贯彻广东省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部署要求,助力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教育提质增效,广东培正学院管理学院 “晨光” 爱心志愿服务队依托多元教学资源,在基层江滨社区开展系列爱心义教活动。通过教学设计,音乐韵律、艺术创意等知识被转化为趣味内容,既培育了学生素养,又传承了传统文化,更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主教老师与授课孩童合影。供图:林金茹
童声唱响哆来咪:歌声里的音符魔法
“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唱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Ray, a drop of golden sun……” 音乐课上,志愿者糯米老师用动画短片引出音阶概念,孩子们踮着脚尖模仿音符的高低起伏,稚嫩的嗓音里藏着对旋律的好奇。
图为音乐课上课。供图:林金茹
在节奏训练环节,跟着动画视频中的的鼓点摇晃身体,有的小朋友还发明了 “拍手 + 跺脚” 的组合动作,把课堂变成了热闹的节奏派对。教唱《小美满》和《真的爱你》时,孩子们主动拉起邻座伙伴的手,用稚嫩的合唱传递着童年的快乐。在“音符捉迷藏”的欢乐尾声,被“捉住”的小可爱们哼着音阶,教室里笑声早已盖过了歌声。
图为音乐课玩游戏。供图:林金茹
指尖绽放艺术花:拇指画里的奇思妙想
“原来指头也能当画笔!” 当志愿者洋芋老师展示出用拇指印创作的孔雀、青提和紫藤花时,孩子们瞪圆了眼睛。在指尖艺术课上,每个人的指尖都蘸上了五彩颜料,拓出一个个圆圆的指印,再兴致勃勃地添画上眼睛、尾巴和枝叶,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小作品。再用彩笔添上“眼睛”“尾巴”“枝叶”。
图为拇指画课学生创作。供图:林金茹
图为拇指画课学生创作。供图:林金茹
图为拇指画课学生创作。供图:林金茹
孩子们以天真烂漫的创意为主,志愿者老师们的耐心引导为辅,用巧手在纸上绽放出自己的小世界:七彩祥瑞的神鸟,夺目璀璨的凤冠,五彩斑斓的星月夜……志愿者老师们蹲在课桌旁,耐心的看护着“创造世界”的过程。这一张张布满指印的画作,是无数朵在指尖绽放的创意之花。当你俯下身来,就能看见小小脑袋里的奇思妙想。
节气翻开自然书:碟子里的物候故事
“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清明时节雨纷纷……” 在节气课堂上,志愿者小小老师用手绘日历讲解二十四节气的轮回,孩子们指着图片里的雪人、稻穗和荷花,兴高采烈地分享——“家里冬至会下汤圆!”“小满的时候麦子会变胖!”。
图为节气科普课上课。供图:林金茹
孩子们拿起马克笔,在白色瓷碟上描绘心中的节气。有人画了大雪纷飞的冬至,有人画了蝉鸣阵阵的夏至,还有个男孩在碟子边缘画满星星,说这是 “北斗七星指方向的寒露”。这些承载着自然密码的碟子,是会说话的季节标本,最后定格在胶片上。
图为节气科普课学生创作。供图:林金茹
课堂里的振兴密码:青春里的乡村教育诗
从 “音符魔法” 到 “生态启蒙”,每堂课都在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努力实践,是广东 “城乡教育共同体” 建设的微观缩影。在知识传授之外,青年志愿者们成功在孩子心中播撒下文化自信与生态文明的种子,为乡村教育注入持久活力。
这场充满温度的义教实践,是新时代青年响应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的生动注脚。青年志愿者们牢记国家“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的殷切嘱托,创新开展音乐启蒙、指尖艺术、节气课堂等特色课程,将高校教育资源引入乡村,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理念,诠释青年使命担当。
本次活动作为新起点,“晨光” 爱心志愿服务队将持续以“百千万工程”为指引,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探索 “教育 + 文化 + 生态” 服务模式,以优质教育资源助力乡村发展,用青春力量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
图为义教团队和社区孩童大合影。供图:林金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娴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