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平县戴庙镇东平湖西畔的棘梁山,陡峭的山崖上密布着近 600 尊造像与成片刻经,这些始凿于北齐、延续至唐宋的石刻遗存,是山东地区罕见的集佛教造像、经文镌刻于一体的大型摩崖群。历经千年风雨侵蚀,部分造像面部风化、经文漫漶,如今通过 “科技修复 + 文化活化” 的双重举措,这片被誉为 “鲁西石刻艺术宝库” 的文化遗产正重新焕发生机。
技艺解码:从崖壁间读懂石刻密码
“这尊唐代菩萨像的衣纹采用‘曹衣出水’技法,线条如流水般贴附身体,是北齐风格向唐代过渡的典型特征。” 在棘梁山石刻保护站,从事石刻研究 30 年的李建军正用放大镜观察一尊造像的细节,他身旁的《棘梁山石刻艺术图谱》详细标注了不同时期的雕刻特征 —— 从北齐造像的 “秀骨清像” 到唐代的 “丰腴饱满”,清晰展现了佛教艺术的演变轨迹。
棘梁山石刻主要分布在山顶巨崖及南北两侧岩壁,由摩崖造像、刻经、碑刻三部分组成。其中北齐时期的《金刚经》刻经面积达 200 平方米,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之间,笔力浑厚;唐代造像群中,高 3.2 米的 “阿弥陀佛坐像” 面容圆润,背光处的火焰纹采用透雕技法,立体感极强;宋代 “观音立像” 则融入了本土审美,衣饰纹样带有世俗化特征。这些石刻不仅是宗教艺术的载体,更反映了不同朝代的文化交融。
为系统梳理石刻技艺,东平县文物局联合曲阜师范大学成立研究团队,通过高清摄影与三维建模,对 300 余尊造像进行数字化建档。“发现部分造像的衣纹雕刻使用了‘剔地起突’技法,先凿出背景平面,再浮雕主体,这种工艺在山东唐代石刻中极为少见。” 团队成员王教授介绍,目前已完成 12 处核心石刻的技艺解析,并整理出《棘梁山石刻雕刻工艺流程》,为传统技艺传承提供了依据。
科技护宝:为崖壁石刻织就 “防护网”
今年春季,石刻监测系统显示:北侧崖壁的宋代 “文殊菩萨像” 面部出现新的风化裂隙。保护人员立即携带便携式检测仪赶赴现场,通过超声波探测确定裂隙深度后,采用 “纳米级石质修复剂” 进行渗透加固。这种修复剂能渗入岩石内部填补微孔,且与石材颜色一致,最大限度保留了石刻原貌。这是棘梁山石刻 “预防性保护” 体系的一次成功实践。
针对石刻所在区域多雨、山体易渗水的特点,保护团队构建了 “立体防护体系”:在崖顶修建截水沟与渗水盲沟,将雨水引至远离石刻的区域;为 10 处露天刻经覆盖可调节透光率的防护棚,既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的石材开裂,又不影响自然采光;在石刻周边安装 8 处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崖壁含水率与空气湿度,数据异常时自动预警。
在日常维护中,保护人员坚持 “最小干预” 原则。对风化严重的造像轮廓,仅采用 “补形不补饰” 的方式,用与原岩材质相近的石料填补缺失部分,且不雕刻细节;清理刻经表面的苔藓时,使用软毛刷配合去离子水轻柔处理,避免损伤石刻表层。东平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表示:“修复以‘延长寿命、保留原貌’为目标,让石刻的历史沧桑感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印记。”
活化传承:让千年石刻 “走进生活”
“这处‘飞天造像’的飘带纹样,既带有印度犍陀罗艺术痕迹,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云纹元素,体现了文化融合之美。” 在棘梁山石刻文化讲堂,研究者张女士的讲解吸引了众多村民与游客。这个每月举办的公益讲堂,已连续开展 28 期,从石刻的宗教内涵讲到艺术价值,让石刻文化从崖壁走向大众。
依托石刻文化开发的文创产品逐渐走红:以唐代造像为原型的书签、提取刻经文字的书法字帖、复刻飞天纹样的丝巾等,年销售额突破 200 万元。在东平县博物馆设立的 “棘梁山石刻数字展厅”,游客可通过 VR 技术 “穿越” 到唐代雕刻现场,还能在互动屏幕上临摹刻经文字。去年暑期,“小小石刻研究员” 研学活动吸引了 500 余名学生参与,孩子们通过拓片体验、石刻绘画等活动,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魅力。
社会力量的参与为保护工作注入新活力。当地成立 “棘梁山石刻守护者” 志愿者队伍,由村民、教师、文物爱好者等组成,定期参与石刻周边环境清理、游客引导等工作;附近村落将石刻元素融入乡村建设,在文化墙绘制石刻故事、用石刻纹样装饰公共设施,让石刻文化成为乡村文化标识。
从北齐工匠的凿刀落下,到当代保护者的精心守护,棘梁山石刻承载的不仅是宗教艺术,更是中华文明包容并蓄的精神基因。目前,东平县已启动《棘梁山石刻保护利用规划》,计划建设石刻技艺传习所与文化体验区,让千年石刻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焕新。正如当地文旅部门负责人所说:“这些崖壁上的艺术,是历史留下的珍贵礼物。守护好、传承好它们,就是守护文化根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曲晨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