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圣村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石梁镇北部,村域面积9.28平方公里,村庄由慈圣、大竹园两个自然村组成,总计308户918人,这里不仅自然资源丰饶,更因其作为浙东唐诗之路进入天台的第一站与千年红朱柿产业而独具特色。
慈圣村作为省教育厅重点帮扶村,正在多方助力下焕发新生。在省教育厅驻村干部吴磊的统筹引导下,村庄携手浙江农林大学科技特派员金敏丽老师携历届暑期社会实践团,深挖唐诗文化与红朱柿底蕴,设计改造文化礼堂等部分村内景观节点与公共设施,并以李白小柿仙形象IP与红朱柿为核心开发文创产品,让诗路元素融入村容村貌,深耕“柿子产业+诗路文化+生态农业”融合发展路径,构建文化赋能、产业造血、民生提质的共富生态。
图 1慈圣村文化礼堂咖啡角/书吧
图 2 慈圣村南入口节点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规划绘就共富路,产村双兴向未来”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化校地协同——依托省教育厅与浙江农林大学的帮扶合作基础,锚定慈圣村共富工坊运营实效,通过调研古柿林、走访山泉水工坊、对话驻村指导员村民,并与吴磊深入交流,结合教育厅帮扶资源与高校专业优势,为落地设施长效运营、乡土资源持续活化提供支撑,为乡村振兴注入高校智力支持。
图 3 实践团调研“柿柿如意”打卡点
第一站:天台县石梁镇慈圣村文化礼堂
实践团首站走访唐诗之路景观节点,实地考察往届设计方案落地成效。这些融入诗路元素的景观设计,不仅提升了村庄美感,更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成为展示慈圣村文旅融合形象的重要窗口。随后,在省教育厅驻慈圣村农村指导员吴磊引导下,实践团参观村文化礼堂,通过实物展陈系统了解村庄发展历程。
图 4 吴磊带实践团参观文化礼堂
座谈会上,吴磊以“心系群众、实干兴村”的理念,结合驻村经历开展红色教育,让成员深刻体会到:乡村规划必须扎根乡土、贴合民生,方能真正服务村民。
图 5 吴磊给实践团开展红色教育座谈会
第二站:天台县石梁镇慈圣村古柿林与农户院落
实践团深入慈圣村古柿林与村民院落,围绕产业收入、村内变革及发展展望进行入户调研。成员们手持问卷与访谈提纲,挨家走访村民。首先聚焦村民生活实态,深入十余户农家院落开展针对性调研,逐户记录村民收入构成。
图 6 实践团实地走访慈圣村
通过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团队不仅掌握了村内产业的一手数据,更捕捉到村民对“文旅融合能带来实在收益”的迫切期盼,为后续规划设计锚定了“接地气、惠民生”的核心方向。
图 7 实践团走访慈圣村
第三站:天台县石梁镇慈圣村共富工坊
实践团前往山泉水加工“共富工坊”,该工坊依托山泉水加工,借助“共富帮帮团”制度,整合各方力量,与台州天梁饮水公司合作,打开了山泉水的市场销路。随后实践团深入周边农户家中,聚焦水产业带来的民生变化开展调研,为后续优化工坊运营、拓宽惠民覆盖面提供了精准依据。
图 8 实践团调研共富工坊
总结来看,慈圣村的振兴实践,正是省教育厅帮扶引领、校地协同发力的生动缩影。吴磊指导员作为纽带,串联起教育厅的政策资源与浙江农林大学的专业力量;科技特派员金敏丽老师与实践团则以“规划赋能”为抓手,让唐诗之路与红朱柿的特色资源转化为共富动能。从IP设计到设施改造,从产业调研到运营建议,每一项成果都凝聚着多方合力,既彰显了教育厅帮扶的精准性,也体现了高校服务乡村的实效性,更为 “产村双兴” 提供了可复制的协同样本。
此次实践,成员们不仅在古柿林调研、山泉水工坊走访中,看到了省教育厅帮扶下“共富工坊”的实效,更在吴磊指导员结合驻村经历开展的红色教育中,深刻体会到教育厅 “心系群众、实干兴村” 的帮扶初心。这也让团队愈发坚定:要将共产党人扎根乡村的坚韧精神,融入“规划绘就共富路,产村双兴向未来”的青春实践!带着村民对“红朱柿能卖得更远”的期盼、吴磊指导员对“校地合力出实效”的嘱托,实践团将以专业所长持续优化设施节点后期运营方案,推动唐诗文化与柿子产业深度融合,让高校智力精准对接教育厅帮扶资源,为慈圣村共富之路注入更持久的青春动能。
图 9 实践团合影
文:周雨暄
图:陈妍凝,彭博锴,网络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俞星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